返回顶部

照亮大巴山的烛光 
  —记通江县乡村教师伍理才、刘兴孟闪光的人生

http://www.scol.com.cn  (2017-08-07 11:09:2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黎小翠 记者 白川东)2017年6月巴中市通江县乡村教师伍理才、刘兴孟荣获“第四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奉献奖”。作为乡村教师的他们,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薪火相传的教育情怀。
    伍理才:温暖烛光,点燃山区学子的希望                 
    2012年伍理才受邀参加央视“红烛最美”慈善晚会并获奖。2015年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举荐他成为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候选人之一。曾先后获得“四川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贡献奖”、“巴中市教书育人标兵”、“巴中好人”等荣誉称号。

伍理才

    今年59岁的伍理才是通江县兴隆乡浴溪小学乡村教师,当了32年代课教师的他于2009年参加公招考试转为正式教师。他曾经是白云村小学唯一的老师,他承担着所有年级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几十年来,伍理才从白云村小学到五狮村小学、草帽村小学、向坪村小学,直到2011年秋天最后一个撤离村小,带着最后一名学生搬进兴隆乡浴溪中心校,他手持教鞭转山转水转青春,把人生近40年的光阴都交给了教育事业。
    父亲病逝、爱子夭折、妻子患癌,为供女儿读书四处借债......扎根基层39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交给了工作,交给了学生,家庭屡遭不幸的伍理才在荣誉面前依然不忘初心,“国家这些年来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村教师的关怀和照顾已经够多了,国家给予我的已经很多,我只想全心全意为国家、为山村教育再做点什么。”
    2007年寒冬的一天中午,伍老师背着发高烧的学生杜跃去医院就诊输液,学生李盼回忆,“当伍老师背着杜跃回家时已是深夜,他的爷爷奶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08年汶川大地震,冒着被屋顶掉落的瓦片砸中的危险,伍理才毫不犹豫冲进教室,成功营救幼儿园的学生小果果。浴溪小学校长张成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个场面好惊险哟!瓦片噼里啪啦直往地下掉。” 
    为了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几十年来,他头顶暴雨烈日,踏遍崎岖山路,挨家串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讲道理,终于把聋哑孩子张宝军,智障儿童杜仕发,智障残疾孩子杜平等先后请到学校接受教育。
    为了能让一位弱智、手脚不灵便的学生杜洪发到校学习,他主动和家长一起维修了从杜洪发家到学校约1.5公里的路,上学家长送,放学由他护送回家。
    2015年冬天伍理才放弃节假日,跋山涉水数百里,亲自到通江县长胜、兴隆、浴溪等地贫困学生家里拜访。有一次家访途中遭遇车祸,膝盖磕破了,他强忍着痛楚完成了家访。      
    他不畏艰苦的生活条件,节衣缩食几十年为贫困学生捐衣送物、赠送学习用品不计其数。“我作为这个地方的人,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便于随时了解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他专门建了“春蕾呵护”微信群。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很多,伍理才几十年如一日以校为家,把学生当亲儿女,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爸爸”。
    为了不让乡村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伍理才曾先后联系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近100名爱心人士,每年资助贫困学生近60人,资助金额达25万元,资助学生分布于11所学校,为山区贫困学子搭起了求学之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指定伍理才为四川省通江县的联系人,他成为“爱心资助代言人”。
    2015年10月28日,在他的倡议下,无锡和上海先后开通“西部助学爱心公益微信群”平台,并在上海成立联络点,定期商讨捐资助学贫困山区学子。
    刘兴孟:烛光里的妈妈,大爱无疆
   “睡梦中,我被一阵刺耳的喇叭声吵醒。我睁开惺忪的睡眼,一束强烈的光刺痛了我的眼 ,原来是载着爸爸妈妈务工的车到了。父母匆匆拿起行李,头也不回地钻进了汽车 。我光着脚追了出去,却怎么也追不上 。那一刻,我哭了。 汽车渐行渐远,我的心也随之掏空。”这是大巴山深处五年级学生杜建豪写的小诗《送别》,尽管他很少见到外出务工的父母,然而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爱生如子的“妈妈老师”——刘兴孟。

刘兴孟

    “山里的娃娃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家,我再不照顾着,他们就没有人管了。”每次批阅作业时,读到孩子们写思念父母的句子,刘兴孟常常一把鼻涕一把泪。因为孩子们在诗歌里,写下了太多本不该属于童年的辛酸。她疼惜地说:“孩子们能依靠的,就只有我们了”。
    刘兴孟是通江县松溪乡中林小学语文教师,从教26年。20多年前,她是学校的一名代课教师。因家庭贫困,丈夫买不起烟,捡别人丢在树洞里的烟蒂抽,让她心如刀割;2002年女儿患上重症,家庭负债累累,她不得不含泪离开心爱的学生,远赴上海打工。
    2007年,听说代课教师可以通过招考转正的消息,在外务工5年的刘兴孟仍心系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报考,得知被录取,她泪流满面,“我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了!”
   通江县中林小学是一所撤乡后的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留守儿童相对较多。以前学校的食堂没有锅炉,不能为学生提供热水。于是,每到周三,刘兴孟总是两手拎着开水瓶走进学生寝室,为孩子们洗漱提供热水。
    刘兴孟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班上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们的眼中,刘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母亲。“妈妈老师”是他们艰辛的求学之路上最明亮的精神灯塔。
    有一次她背着生病的学生爬坡上坎送到医院,又背回家里,一身疲惫却不言累。因这名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务工,刘兴孟就将学生接到了自己家中照顾。她像母亲一样呵护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妈妈,25年来身兼两职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孩子们一句稚嫩的话语,常常能让她满心欢喜。“有了孩子们的祝福,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语文教学中,刘兴孟尽量给孩子们创造一些美好的意境,她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山林里做游戏,观察蚂蚁爬行的路线、野花开放的过程。“语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情”与“境”的关系,我们这儿像个世外桃源,学生没有那么多来自繁芜世界的打扰,可以静心观察和思考,这是什么学校也比不了的。”她教孩子们写出了许多意境优美而高远的诗歌,鼓励他们走出大山。
    基层条件艰苦,但再苦的日子,都没有压垮过刘兴孟。“再也不愿离开我的孩子们了,他们就像我的宝贝一样!”刘兴孟说:“我会留下来,努力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在通江县像伍理才、刘兴孟这样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用如父如母的师爱,坚守三尺讲台,倾注毕生心血去点燃红烛,用血染的烛光照亮了通江这片红色的土地。
    相关链接:
    2017年6月23日,由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旨在表彰、奖励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乡村教师。
    本届“烛光奖”共评选出400名优秀乡村教师,其中荣获“奉献奖”199人、“创新奖”99人和“引领奖”102人。获奖教师将获得资助和培训支持,单个奖项价值1.2万,其中包括每人8000元的现金奖励与价值4000元的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模式的“烛光课堂”培训。

(四川在线巴中频道新闻热线:0827-5188332 微信爆料:巴中舆论场)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