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一家人一条心 让“川西明珠”更美

www.scol.com.cn  (2018-05-08 15:10:43)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高启龙  

  对话人

  翟慎良 新华日报评论员

  邓 也 四川日报评论员

  他们带着物资来,带着项目来,更带着一颗真心来

  绵竹记住了江苏人民的深厚情谊

  江苏记住了绵竹人民的自强不息

  邓也:绵竹携手江苏,江苏对口支援,让这座曾经满目疮痍的川西古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巨变。10年间,江苏援建人员与绵竹人民心手相连、并肩战斗的身影,仍让人感觉恍若昨日。这份援建之情、大爱之情,绵竹人民一直铭记在心。

  翟慎良:从抢险救灾到对口援建,我曾3次赴绵竹采访,留下我16年职业经历中最难忘的记忆。至今,我仍忘不了冒着余震写稿的经历,更忘不了临时搭建的帐篷与板房里,那一张张犹有伤痛却写满坚毅的脸,以及废墟中、工地上,那一个个千里驰援的江苏人。大难中涌现大爱,废墟中崛起丰碑。10年过后,绵竹这颗“川西明珠”已再次焕发出夺目光彩。

  邓也:多年来,绵竹人民倍加珍惜江苏对口援建的成果,坚持借助支援与自力更生两手抓,化感动为行动,用勤劳的双手奋力重建美好新家园,用重建实绩来感恩江苏人民的至情大爱。

  翟慎良:绵竹记住了江苏人民的深厚情谊,江苏记住了绵竹人民的自强不息。我曾到一家名叫“鲜李园”的农家乐采访,震后虽然房子垮了,但房主精神没垮,第二年春节一个全新的农家乐就在废墟之上重建开张。我还随江苏对口支援绵竹医疗卫生总队的医生,一起感受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女儿的高龄孕妇诞下“龙凤胎”的喜悦。她说,失去亲人之后,脸上曾消失了笑容,但心底从未失去希望。这两位采访对象,是自立自强的绵竹人民的一个缩影。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直面灾难、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绵竹人民身上那种积极乐观、主动奋进的精神状态,让我深受感动。

  邓也:今天的绵竹,城乡环境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走过10年、穿越灾难,离不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力量,离不开“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共建绵竹新家园”的精神指引。

  翟慎良:10年前,我随江苏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来到绵竹,车队司机吃住都在车上,领队说:“帐篷紧张,我们是来送帐篷的,不是来住帐篷的!”还有江苏援建高效农业示范园的顾问赵亚夫,3年间他先后18次飞绵竹。有一次,他忍着病痛坐着轮椅授课,让在场的农民无不动容,以至于当地曾流传着“要想富,找亚夫”的话语。我采访的这些人,是江苏援建人员的代表。他们带着物资来,带着项目来,更带着一颗真心来。他们也用援建实绩,兑现了“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庄严承诺。

  邓也:援建中,江苏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解决灾区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把城乡住房恢复重建作为援建的“一号工程”,同时优先恢复重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于是,才有了“在绵竹,最坚固的是学校和医院,最漂亮的是民居”这样的说法。

  翟慎良:焕然一新的不仅是小区、马路、医院、学校,还有很多很多。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具有广泛的民间影响。江苏援建人员深入挖掘当地年画资源,将其做成了富民特色产业。援建者们还在绵竹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鼓励灾区群众自主创业。江苏援建指挥长说,崭新的校舍、医院是援建成果,培育一个个创业主体,是更值得重视的援建成果!这让我认识到,援建有期、项目有限,但通过援建根植的新理念、培育的新产业,长久深远地影响着这片曾经伤痛的土地,让这片土地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