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古村荣华系一身——记巴中市巴州区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下)

www.scol.com.cn  (2018-06-22 17:00:3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苟国  罗福荣  王兴元 )“心系村民克难求进勇担当,不唯名利去浮求实善作为。”从村妇女主任兼社长到村主任再到村支部书记,无数次拿出丈夫当村医积蓄的钱,还不惜背上沉重债务,李荣华从未后悔、从不懈怠,心心念念全是村子发展,扑下身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村子不大变百姓不富裕誓不罢休。古村荣华系一身,她被村民亲切称为“脱产村支书”“女汉子”,是名副其实的铿锵玫瑰。

界牌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接地气去浮求实  打开山门古村迎生机

    界牌村地处巴中市巴州区东北部,与通江县杨柏乡沙泥坪村犬牙呲互,距巴中主城区48公里、通江县城区43公里,是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偏远村。

    据考证,界牌村原名沙回坪,因山高旋风大,时常沙尘漫天飞而得名,后来嬗变谓沙牛坪或杀牛坪。明末清初,官府在村里立有分界碑,故名界牌村至今。

     “界牌村是两县、四乡、八村的必经之地,米仓古道经此西至巴州、南下达州、东向通江、北上汉中。”李荣华介绍,古道上商旅往来频繁,店铺林立,解放后还保有客栈7处。

    人类文明的进步,冷落了古道,界牌村因万山圈住而萧条、落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无粮不稳。界牌村是高山村、旱山村,长期以来,粮食收成全靠老天爷,村民的温饱得不到保障。李荣华决定把兴修水利设施作为一件大事来办。短短三年,全村新修堰塘6口、整治病塘5口,修建水渠3400余米、维修水渠7500余米。如今,村内堰塘、水池星罗棋布,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水渠蜿蜒田野,水流淙淙。

    “以前下雨满山流、天晴难饮牛,现在秧田水满当、自来水流进缸。”杨顺高等10余户村民还借助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

    要想富、先修路。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李荣华找到主管部门,接待的同志说:“修村道路是村民集资铺路基,国家出钱铺路面。你们把路基打好了,我们验收合格就给你们拨款。”

    和村社干部一合计,6.5公里村道路打路基需要70万元,除去投劳折资,还需人均筹资400元。这对刚解决温饱难题的村民来说,无异釜底抽薪。

    李荣华从家里拿出10万元,购买修路的器材。白天和村社干部、家人、部分村民一起挖水沟、铺路基,晚上入户拉家常、做动员。渐渐地,参与修路的村民多起来,李荣华又自掏腰包买来方便面、矿泉水,不让村民出了力还挨饿受渴。历时三个多月,终于铺好了路基。

    李荣华又一头扎进巴州城里,“完善申报材料,找主管部门,饿了就吃饼干、喝矿泉水,累了就在车上眯会。”客运司机、村民杨述孝目睹了李荣华的奔波。在她的软磨硬泡下,界牌村先后三次争取了300万元资金,分期拓宽、硬化了6.5公里村道路、3公里社道路。

    路通百业兴。藏在深山里的村民一扫颓废,开足马力跑运输、贩运土特产、搞种养殖。“以前的村道路是土坯路,又窄又烂,大车进不来,小车不愿来,买东卖西全靠肩挑背磨。现在是水泥路,又宽又平,大车小车敞开跑,外面的客商都把小车开到院坝里。”正在饲养土鸡的苟文华满脸笑容,“去年仅销售土鸡、成鱼就收入3万多元。”

    信息闭塞是界牌村的另一个穷根。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要接打电话,需要步行三个多小时到大和乡街道,极不方便。2005年,李荣华向电信部门申请,动员了136户有条件的村民,安装程控电话。为早日让村民用上电话,她数次找巴中电信领导支持,率队抬电杆,主动免费给安装工人提供食宿。

    不到3个月,界牌村成为全乡首个安装程控电话的村。安装结束后,村民一算账,每部电话需要800元,最终只有118户交了350元,余下的18户至今分文都没交,还是她家里垫着。通电话那天,她抱着老公大哭了一场,其中的心酸她仍记忆犹新。

    随后,她又发动村民出资,东拼西凑垫支,让全村率先用上闭路电视、互联网。

    “基础设施的大改善,既缓解了村民的‘四难’难题,又丰富了村民的视野,还改变了山区落后的观念,界牌村又迎来了生机。”村民何光义说。

    勇担当克难求进  兴产业村强民富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成功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后,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为了李荣华的工作重心。

    几经周折,2013年,她引进业主刘清源来兴建芦笋产业园,并成立了巴中市界牌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每亩每年500元,村民既也可入股分红,也可在产业园打工每天可挣80元。”听到这样的消息,老百姓欢欣鼓舞。

    很快四个社的500亩土地流转到位,合同签至2028年。为抢季节,十几台挖掘机连夜轰鸣不停平整土地,每天六七十名村民也被聘用参加“战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到20天光景,噩耗传来,刘清源检查出骨癌。“李书记,可能我的命都保不住了,产业园就只能交给你来做了!”心急火燎赶到市医院,躺在病床的老刘攥住她的手。

    “天啦!村民的田地都挖得找不到边界,十几台挖掘机几十万的租金一分都还没付,还有村民十几万的工钱……”李荣华说,“我听到这当时腿都软了。”

    五味杂陈、六神无主的李荣华回到家,自办7桌酒宴把村民请到一起商议解决。“打酒只问提壶人。”部分村民不依不饶,更不用说入股了。

    “就是讨口要饭也要兑现与村民的协议,把产业园发展起来!”通宵与丈夫商议,最终决定把2002年在巴城购置的120平方米的房子作抵押贷款先期付完所有民工工资。

    不退缩、不逃避,知难而进。如今,500亩芦笋产业园初见成效。“芦笋产业费时费力,见效慢,虽然自己身负沉重债务,但却从未拖欠村民流转土地和在园区务工的一分钱。”李荣华说。

图为李荣华(左二)现场讲解中蜂养殖技术

    办法总比困难多。依托产业园,她又想出了 “套种玉米→养牛→酿酒”的循环发展之路的“妙策”。2017年,芦笋、黄牛、土酒实现产值35万元。“目前,虽然还不能完全支付每年土地流转和村民务工费用,但再过一两年就一定能扭亏为赢。”李荣华胸有成竹。

    千淘万漉虽辛苦,咬定产业不放松。漫步界牌村,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特色水果基地,脆红李、核桃、黄金梨压弯树枝。家庭牧场内,牛羊欢叫。水产基地里,鱼头攒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界牌村自动贴上“绿色、生态”标签。2017年,在李荣华的积极争取下,村里获得了30万元特殊党费用来发展蜂蜜。但由于养蜂是个技术活,村民都担心不能成功。“成功了是你的功劳,失败了算我的。”李荣华动员儿子程柯文辞去巴州区城管执法局的工作,回村学养蜂。

    蜜蜂飞舞、蜂箱遍地。在何荣蜂蜜养殖区,程柯文手把手地教他识别野蜂、检查蜂房、查看蜂蜜。程柯文介绍,界牌村成立程氏甜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专合社+大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23户村民养殖中华蜜蜂350箱。“目前专合社已销售蜂蜜500斤,按每斤80元算,年底收入预计40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6000元。”

    2016年3月,界牌村回引何九江等5名大学生,注册“优土农”“施小厨”两个品牌,发展农村电商。村里把何光义等36户村民组织起来,专门从事腊肉、农家豆瓣酱、烟熏豆腐干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想不到这些土产品成了畅销货,还远销全国。去年我光卖豆腐干就挣了22万元,比打工强多了。”何光义喜不自禁。

    在界牌村农村电商体验店,各式山货琳琅满目,何九江沉进电脑里,正和买家交流。“打开腾迅、优酷等视频,随时都能看到界牌村的特色农产品。去年实现电商收入174.4万元,今年又收入100万元,年底突破300万元。”何九江自信满满。

(四川在线巴中频道新闻热线:0827-5188332 官方微信:巴中舆论场)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