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的“巴州探索”

2020-04-17 15:49: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惠农、帮扶救助政策日益增多,一些村(社区)干部利用群众政策知晓度不高、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部分流程监管不到位等漏洞,违规让亲友享受产业扶贫、救灾救济、危房改造等政策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州区纪检监察系统查处违规违纪违法村(社区)干部396人,其中存在优亲厚友的问题占比18.94%。2017年以来,巴州区纪委受理反映村(社区)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407件,其中,涉及优亲厚友问题215件,占比52.83%。调研与实践表明,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是广大群众最容易发现、最难以释怀的“微腐败”,已经成为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必须直面与解决的现实课题。

    建立近亲属备案制度,打好预防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组合拳”

      完善制度、明晰界限,归口建好“一本账”。出台《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近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登记备案制度》,规范了适用对象、登记要素、备案程序等,明确了村(社区)干部近亲属及主要社会关系(以下简称“近亲属”)为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姑舅姨表,要求对该类人员享受惠民惠农政策的情况进行登记备案,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统一汇总、建立台账。目前,登记备案制度在全区29个乡镇(街道)369个行政村和63个社区已实现全覆盖,共建立备案台账432本。

    专班摸排、全面核实,明确申报“两不准”。登记备案制度明确规定“申报时不准漏报、瞒报”。为确保申报情况全面准确,由各乡镇(街道)组建核查专班,“一对一”入户走访、核实村(社区)干部登记备案情况的真实性。发现村(社区)干部有漏报、瞒报行为的,乡镇(街道)党委对其提醒谈话,责令其更正、补充;提醒谈话后仍不如实申报的,对其严肃问责处理。

     关口前移、及时比对,是否违规“三步清”。第一步,在申请、评议等环节,比对申请人员中是否有村(社区)干部近亲属。第二步,如申请人员中存在村(社区)干部近亲属,核实是否符合政策标准,是否有人为干扰或私自纳入的问题。第三步,对不符合标准的进行清退,对违规违纪的启动追责问责。2019年以来,先后清退不符合政策标准的村(社区)干部近亲属人员26人次。大罗镇董家梁村村民小组长周某某以不正当理由为其家属申请低保补助,在审核时未能通过。梓橦庙镇三儿河村党支部书记彭某某将其女纳入地质滑坡避险搬迁对象,经查,其女不符合地质滑坡避险搬迁条件,彭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集中管理、动态调整,情况变化“四季新”。登记备案由乡镇(街道)集中管理,分村、分组建立专档。出现村(社区)干部人事调整、干部近亲属人员自然变化、享受政策变动等情况时,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复核、及时调整更新信息。金碑乡黄垭村村主任苟某某的舅舅、舅妈均身患癌症,黄垭村在2016年评定农村低保时,依规将2人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后其舅妈死亡,该乡及时更新,注明近亲属人员变化情况。

      强化公开、灵活运用,信访举报“五下降”。将村(社区)干部近亲属人员中符合条件且享受惠民惠农政策的情况纳入公开范畴,既保护干部声誉,澄清不实举报,又彻底消除群众疑虑,密切干群关系。如,个别群众举报称花溪乡天花村村民小组长谢某某的儿媳刘某某违规领取低保补助,经查,刘某某2008年患病至今,已失去劳动能力,符合低保享受条件。该乡将情况进行了公开公示,切实打消了群众疑虑。据统计,2019年,巴州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出现了“五个明显下降”: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46.6%,越级信访同比下降53.6%,重复信访同比下降57.1%,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信访举报同比下降32.5%,群众不实举报同比下降43.7%。

      整治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存在着三大不足

    “优亲厚友是人之常情”的惯性思维有待破除。一些村(社区)干部继续混淆“人之常情”与“为官原则”的内涵,继续利用“人之常情”这个借口,依然抱着侥幸心理对本应符合上报要求的近亲属或联系密切的朋友故意瞒报漏报,把能够“照顾”亲友当作“有本事”,错将扶贫变扶亲,任意以权谋私,严重影响公平公正,影响群众获得感。

      监督管理方位有待转变。在对村(社区)干部的监督管理上和监督落实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过程中,区级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往往侧重于检查程序是否合规、要件是否齐全,难以发现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的问题,让他们依然有“空子”可钻。

      制度约束乏力有待增强。随着巴州区近亲属备案制度的建立出台,虽全覆盖式的明确了村(社区)干部近亲属及主要社会关系,为严惩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一些村(社区)干部将该制度“牛栏关猫”形同虚设,有的照抄照搬“水土不服”,同时缺乏保障制度落地落实的有效机制,使该项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大打折扣。

      以严惩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为着力点,逐步铲除基层“微腐败”滋生蔓延土壤

      下阶段巴州区整治村(社区)干部优亲厚友重在通过堵塞制度漏洞,做到事前精准监督,以便将基层“微腐败”有效遏制在苗头处。实践表明,基层“微腐败”大部分与惠民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三资”管理等有关,2020年巴州区基层监督执纪的方向重点在于打好制度“补丁”,并紧盯村(社区)干部这一重点群体,群众是否受益这一关键,政策是否兑现这一环节,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监督。同时,将对申请、评议和审核审批等程序的事中监督转换为事前监督,通过比对(社区)干部近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登记备案台账进行综合研判,进一步将监督关口前移,坚决有效遏制优亲厚友问题的发生。

      保证扶贫政策落实过程公开透明。将治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摆在关键位置,强制性的公开贫困识别过程,贫困户的确定过程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公开,信息未公开的,程序上就算不规范,贫困户就不能确认,扶贫款就不发放,力争让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让干部的行为切切实实地戴上“紧箍咒”。

      扶贫工作凸显规章条例严守纪律红线。2016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优亲厚友增加到违反群众纪律一章,意图确保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亲朋好友与其他群众的关系。条例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在扶贫工作中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将坚决追究相关党纪责任。

      严肃查处典型与群众监督双管齐下。继续严肃查处典型的扶贫腐败案件,坚持将典型案例和处理结果登载巴州区纪检监察网站,对相关违规越线行为形成威慑。此外,对“人之常情”加以利用,鼓励广大群众主动举报优亲厚友行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研发应用监察对象及亲属政策性受益事项监督系统,让老百姓提供腐败线索,提高惩治概率。(佘艾玲 杨志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