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州区:供销社兜底回收 农产品种植有甜头

2021-11-27 19:20: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徐浩程

四川在线消息 孙艳红 张欢

“一天收购1万多斤生姜,1块钱一斤,当场兑现货款,巴州区供销社真是帮了老百姓的大忙。”巴州区水宁寺镇印盒村支书刘刚说,从兜底收购药材到收购滞销的生姜,再到统防统治,巴州区供销社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解决了农民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以来,巴州区供销社充分发挥服务“三农”优势,以“奖励种植+ 保底订单”模式、“集中收购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签订保底收购订单,解决生产、销售难题,既降低了群众种植风险,又保证了群众种植效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双目标。

中药材有了兜底价,农民种药有甜头

虽才初冬时节,但巴州区白庙乡已寒气袭人。一大早,巴州区仕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仕洲就带领百花村10余名村民,在药田里挖白芍,现场一片繁忙。

“2016年种植白芍45亩,中间套种枳壳,两种药材前后收获。白芍今年投产15吨,产值6万元,带动14户农户增收。”王仕洲介绍,为了稳定药材种植,巴州区供销社对道地药材实行保底收购,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我打算明年再种植200亩金银花,把药材种植当作支柱产业来抓。”王仕洲说。

“今年我们设立了道地药材收购站,天天营业,方便了本地药农销售药材。”巴州区白庙供销社王健说,如果药农没空赶集卖药,只一个电话,他们就开着货车到田间收购中药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很受药农欢迎。

近段时间,位于巴州区枣林镇的巴州区供销社道地药材中心收购站的工人们非常繁忙。过称、分选、打包,10余名工人从每天上午7点忙到晚上7点,中午和晚餐都在收购站里吃盒饭。站点内,约20万斤各种中药材堆放有序,正准备运往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巴州生态环境良好,空气和土壤无污染,本地药材绿色生态,倍受药材市场青睐。”该收购站负责人何长兵介绍,他们对巴州区乡镇供销收购网点送来的药材,24小时收购。所有药材进行初加工后,运往全国各地中药材市场和制药厂。截至目前,收购站已收购巴州区生产的枳壳、丹参、白芍、淫羊藿等100多种中药材。

道地药材是巴州区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为保障药农的种药积极性,巴州区供销社与道地药材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价格,并建立了“一社一企多点”道地药材购销体系,确保收购流程规范化,收购质量标准化;巴州区供销社下属企业——巴州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责收购点位建设和管理。截至目前,巴州区供销社新建道地药材中心收购站1个,依托乡镇供销社建立收购站点23个,全区已保底收购道地药材1877.6吨,交易额达955万元,带动4500多户药农种植道地药材,预计户均增收2100元。

生姜价廉又滞销,供销社主动帮大忙

生姜是巴州区的传统种植项目,属于特色农产品之一。但受种植面积及气候影响,生姜市场波动大,姜农抗风险能力低。巴州区发展道地药材以来,村民们将枳壳和生姜套种,实现双增收目的。今年初,巴州区供销社又与生姜种植大户签订保底销售协议,确保生姜种植户不受损失。

“今年全国各地生姜种得太多,人工、种苗、化肥成本太高,价格便宜得很。”印盒村生姜种殖大户陈军说,眼看生姜价格越来越低,想到自家地窖里还有2万斤生姜,他的心里非常着急。

“印盒村1组共有146户农民,其中种姜的农户达100户。”印盒村支书刘刚介绍,今年种姜农户增多,加之雨水充沛,生姜出现最高6000斤/亩的高产量,但生姜价格却由去年的5元/斤跌至最低价0.8元/斤。截至目前,印盒村20多亩、10多万斤生姜只向达州、德阳、绵阳等地销售了2万斤,其余滞销的生姜暂时储藏在地窖里。

农户生姜滞销,供销社按协议收购。经过3次实地调研,巴州区供销社组织社属企业——巴州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下乡收购生姜。

“我把邻居家的撂荒地翻耕出来,种植了4亩生姜,产量可达14000斤。11月15日,供销社来到村里,从地窖里买走5000斤,剩下9000斤准备明年3月再卖种姜。”印盒村生姜种植大户陈军激动地说道,供销社保底向农户购买生姜,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好的运气。

“我家今年首次种植生姜,但没想到市场那么不景气,现在供销社在我家收购了5000斤生姜,而且是现款现结,一下子就解决了生姜的销售难题。”印盒村村民付杨洋说,供销社在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截至目前,巴州区供销社按照1元/斤的保底价,收购了1.5万斤生姜,他们将收购的生姜集中放置在库房里冷藏,销往全国各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