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勇:不当北漂当村官,誓让家乡焕新颜

2023-03-15 19:11:0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徐浩程

杨绘玉 巴中频道 马小米

“回望来时路,砥砺再前行。我坚定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敢闯敢试才有出路。”近日,“弘扬雷锋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在巴州区举行,会上,身披红带的陈仕勇坚定地说道。

浓浓故乡情,扎根清泉村

“山连山来沟连沟,泥巴路边建窝棚,赶场要把脚走断,大水一淹全除脱”,这是昔日清泉村的真实写照,“靠天吃饭”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

离开清泉村,离开小山沟是当地年轻人一贯的选择。陈仕勇也不例外。他当过兵、代过课,终于在北京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管理,有着几十万的年薪。

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可能是因为一腔热血,也可能是因为留恋故土,2016年,陈仕勇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北京的高薪,回到家乡。

“你疯了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回去那个乡卡卡有啥子‘长望’?”“你在北京务工,一年收入还有几十万,回来干什么?收入低、人又累,整不好还要挨乡亲骂,图什么?”对于陈仕勇的决定,家人们都是不解与坚决反对。

面对质疑,陈仕勇有着自己的想法与坚持。“回到家乡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和孩子,还可以发展水产业,而且作为一名15年党龄的老党员和长年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总要回去做点什么。”

舍多年积蓄,换活水而来

回乡之初,清泉村产业发展“烂尾”、河套荒滩闲置、多重矛盾交织、干群关系紧张、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是个十足十的“落后村”。

因为回乡发展水产养殖,创业成功的陈仕勇就成为了全村的希望,一举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期盼着他能让这个“落后村”不再落后。

面对村民们的信任,陈仕勇雄心勃勃,一身干劲,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由于原先招引的农场和食用菌项目“烂尾”,群众3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不能及时兑现,涉及100多户近500人,群众堵在村部要账是常事儿。

有一天来了一堆要账的,不等陈仕勇解释,就让他难堪,委屈的陈仕勇流下了成年以来第一次的眼泪。

面对一堆“烂摊子”当前,陈仕勇没有后退,没有放弃,而是痛定思痛,认真分析原因,他发现要做的是取得群众信任,只有群众支持,才能干成事。

说干就干,陈仕勇拿出了自己在外务工多年攒下的积蓄,并召集村干部和党员共垫资20余万元,制定了“两库一坝多塘”的千亩水产养殖规划,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2017年5月,清泉村修建了石河堰拦河大坝并成功试水,开辟了集体经济的主战场,为村集体年度增收20余万元,在当年就给老百姓分了红,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

引贤才归乡,促百花齐放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陈仕勇还注重家乡人才引进,发展其他自主产业,促使家乡产业百花齐放。

“他一直给我打电话,说回家发展怎么怎么好,甚至还跑到北京来找了我两次,后来我实在‘招架’不住,就回来了。”谈起回乡经过,陈鹏笑着讲到。

2017年到2018年,陈仕勇先后招引村民陈鹏、王浩返乡创业,接盘原农场钟家湾水库烂尾项目,投资500余万元,修建陈家湖水库,当年建成蓄水,仅这一项目就成功化解土地流转纠纷180余宗,兑现土地流转下欠费用37.7万元。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奋进者。2021年,陈仕勇利用集体发展结余资金18万余元,将原清泉村小学闲置资产进行盘活,打造集体农家乐。随后又多次到外地学习技术,指导村民生产加工,进行羊肚菌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可实现种植收益20余万元。

5年来,陈仕勇先后回引38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发展,全村形成1200余亩生态水产养殖规模,年产成鱼超过15万斤,综合收入达100余万元,村集体留存发展资金28.3万元,家家户户有分红。

如今的清泉村,水泥公路四通八达,村间房屋错落有致,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先后斩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巴中市先进党组织”“巴中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干部挺直了腰杆,群众鼓起了腰包,清泉村处处都是笑脸。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