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通江县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www.scol.com.cn  (2017-12-05 18:12:13)  来源:巴中日报  
编辑:高启龙  

   党的十九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巴中市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城市发展,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释放基层活力、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通江县党建扶贫经验和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能人何跃先的做法值得借鉴。——编者

  近日,记者在通江县三溪乡张家山村见到村民李秀英时,她正在花椒地里除草、施肥。“多亏了党支部的帮助,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说起现在的生活,李秀英满脸笑容。

  几年前,交通闭塞的三溪乡没有支柱产业,群众增收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该乡充分发挥党支部“主心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路。

  三溪乡的做法是通江县党建引领助力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努力扩大组织覆盖面、选优育强带头人、增强基层凝聚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最大限度释放基层活力、激发攻坚动力。

  锤炼党性

  打造过硬队伍

  今年9月21日至23日,通江县组织30名青年干部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省委党校旧址等地开展党性教育培训活动。学员们通过教学情境模拟现场,走一段红军挑粮小道,重温入党誓词、唱爱国歌曲、看红色展览等活动,体味与传承革命先辈追求信仰、奋斗不息的精神。“通过重走红军路,体验到革命先烈在面临各种困难时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锤炼了我们的党性修养和意志品格。”学员程聪感言。

  打铁必须自身硬。为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今年以来,通江县委带头组织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150余人次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带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主动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5万余人次;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开展“讲党课·赛党课”活动,15万余人受到教育;综合运用农民夜校、远程教育、村村响等平台和载体,开展专题培训和政策宣讲,编印《脱贫手册》《红色教育》《实用技术》等培训教材,受益群众20余万人,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

  示范带动

  坚定脱贫信心

2010年底,三溪乡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朝在村民佘朝君家里拉家常,无意中谈起种植青花椒的事。他们认为,种植青花椒市场好、劳动力少,对张家村而言是一个好的致富项目,马上就向乡党委作了汇报。随即,乡党委召集各村“两委”专题研讨,并送土壤到省农科院化验,化验结果是这里的土壤适合种植青花椒。

  致富项目有了,规划和思路也逐渐清晰,但是张家村基础差、底子薄、示范不足,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动还需要“引路人”。为此,该乡出台政策,采取“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推行支部先行、党员带动、农户参与,并决定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就硬化到哪里,引领群众真抓实干。目前,全乡种植50亩大户达36户。

  发展产业之前,李秀英有些顾虑,“没了土地,我们怎么生活?”最终,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她放下顾虑,流转土地种植了3亩青花椒。“有党员带动我怕啥?下一步我还准备扩大产业规模。”李秀英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通江县委组织部干部说。为了让更多百姓走向脱贫致富道路,近年来,通江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致富能人的评选增强群众进取意识,层层开展“脱贫之星”先进典型大评选活动,推荐评选市级“脱贫之星”38名、县级“脱贫致富光荣户”50户,组织他们进村入户讲经历、谈感受,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凝聚力量

  形成帮扶合力

  在铁佛镇,记者看到,与场镇一河之隔的“河西三村”(黄嘴头、小岭子、熨斗山三个村)修建起了医疗卫生站、便民服务站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前需要到村办公室、镇上窗口单位办理的工作,现在由干部进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去办理,方便多了。”村民龚克培说。

  为聚合脱贫攻坚力量,铁佛镇将黄嘴头、小岭子、熨斗山三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和基层党建结合,建立三村联合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活生产力,“河西三村”走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的新路子。“河西三村”改变的背后,是基层党建创新工作的力量发挥。

  近年来,通江县推行组织联姻,采取村村联建、村企共建、城乡互促的方式,推动173个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两新”领域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帮扶,走出了跨村联建党支部、结对帮扶形成合力、强村带弱村的脱贫攻坚新道路。同时,该县按照“54321”模式,落实1.5万余名干部与贫困户全覆盖结对帮扶,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民情恳谈会,收集意见建议,疏导群众情绪,建立问题台账,化解邻里矛盾,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干群关系更加紧密。(记者 刘旭)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