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北漂农民工返乡创业家门口挣大钱

2017-11-03 18:07: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杜渊)巴中市水宁镇梭椤村,34岁的李江流已北漂8年南下10年,收获了人生的幸福并有了一些积蓄,回到家乡也算是个能干人,去年村委换届,李江流当选该村副主任,上任宣言:“我小有业绩不算啥,带着大家过上富裕的生活才是我的梦想与追求。”

     2017年伊始,巴中市水宁镇镇长陈开天在村两委换届时要求全体村民推选出4得人才,即“跑得、跳得、干得、累得”。为此,候选人经过多轮演讲,怎样引领地方发展实现户户增收,怎样洁身自爱,实现公平公正无私心献大爱。最终李江流全票通过。梭椤村委换届。村“两委”全体干部进行了“大换血”。这既是一个全新气象,也是一个全新挑战。全体村社干部斗志昂扬、勇于担当、务实肯干,决心全面实现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据此,村两委常态化开展了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干部队伍能力为目标,以推进脱贫攻坚等工作为具体实践的系列活动,坚持“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助学习”的方法,提升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党务、事务、财务公开透明,科学决策,民主议事,依法施政,打造出清正廉洁,高效务实的实干型村两委班子。

    在一块菜地正忙于除草的吴贵一夫妇,吴老原来是城市职员,今年60多岁,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在巴中城内也有各自的住房。他本就该在城市安享晚年,但他和老伴一再拒绝儿子儿媳们要求他们在城里一起生活的好意,却在老家种了近5亩的土地。

    “我们不是没有条件住居城市,我每月的退休工资3500左右,儿子儿媳收入也不菲,经济条件也蛮好,要到城里去享享清福那是完全没问题的。我是舍不得这个地方的人和这里的土地,祖辈一直在这里生活,有感情!这个地方民风淳朴、土地肥沃,近几年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那真正是旱涝保收。有些村民出去务工,田地缺少人管理,所以我从2008年开始不仅种自己的土地还帮助邻居。同时还去合作社务工,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100一一120每天,政府下发的土地补偿金归土地原户主,他们也没吃亏,我老有所乐,老有所获。”吴老高兴地说道。

    变思维村发展、民发财

    梭椤村以流转群众土地、利益分红的形式,大力发展集体产业青脆李果园。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青脆李种植100余亩,一万余珠果苗长势正旺,挂果预计每珠可收入120元,林下套种丹参30余亩,形成了“果药套种”的规模效应;建立了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以短促长的持续收益模式。

    产业园采取村两委领办,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具体运作的模式开展经营活动。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相继成立了管理组和监督组来统筹开展工作。

    前五年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支付租金(其中田400元/亩/年,地200元/亩/年),面积据实确定。其他前期投入一并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五年后,青脆李果园进入盛产期,农户可以选择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净利分红(扣除前期投入),也可继续选择出租,获得租金收益。分红比例为:5(土地入股):3(全村贫困户占股):2(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占股)。待全面脱贫奔康后逐年递减贫困户占股,扩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占股,实现村发展。

    见到快70岁的老同志李在富时,他热情招呼道:“我自己也没想到,几十年下来我的干劲未减当年,看庭院肥壮的鸡鸭,时而高歌,时而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山乡无穷的乐趣。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农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四通八达,我一年种一季水稻还种一季油菜。种水稻5月中旬插秧,九月中旬以前收割,这个时候干活不冷不热,更何况以前都要自己动手做,现在只要用手拨一个电话,助耕队就会帮我把秧插到位,把谷子收割上来,我自己只要搞搞田间管理就行了。”

    现在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力等价格都比较高,投入成本又大,种田是不是合算?“谁种和如何种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认真计算过,我种的水田,正常亩产水稻1000—1200斤,油菜300斤—400斤,按去年每百斤稻谷126元,每百斤油菜280元计算,5亩多稻田每年毛收入10000元以上。投入成本大概每亩500元左右,一年下来每亩纯收入将近1000元。这样的收入不是很划算,在把村里的培训技术排上用场、科学养猪和养家禽、搞一些田埂经济就更划算了。”李在富给记者算着经济账。同时说道“我不愿进城要在乡下种田的原因,增加收入是一个方面,主要是在这里日子过得舒服。我现在就是不用做事,基本生活也不成问题。更何况我们都办了医保,有什么病痛也不用担心。重的体力活也不用做,现在我家住上新房楼上楼下啥子都有,不用愁!他还劝我说,你退休了也就回老家住,乡下好啊!粮食果蔬自己种的放心。养一头肥猪,供自家吃,平时养点鸡什么的,想改善下生活就杀一只,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有机食品。

    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据李江流介绍,不仅是在该村而且全市都还有个别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依赖,对脱贫恐惧。主观上不愿意发展,客观上认为没有可行的发展路子。

    “我们村,村支部把群众教育、提升群众思想素质工作视为是重中之重,真正实现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并进,村两委通过群众会议、入户走访的形式向群众宣讲党的扶贫政策,教育群众从内心感恩党的大力扶持,摒弃要我脱贫的守旧思想,树立我要脱贫,我要发展的理念。”李江流介绍说到。

    村民李某指着牛圈里几头牛向记者说“这几头牛是我奔康的一部分,我还种的其它经济作物,和我到村合作社务工的现金收入等加起来将会比一般公务员年收入高,我将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贫在我的后半生将从此改写成富!”

(四川在线巴中频道新闻热线:0827-5188332 微信爆料:巴中舆论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