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巴中声音】基层“贫困村”人大代表:  期待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9-01-16 09:28: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白川东)1月14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中心城市,巴中的基层贫困村人大代表们又带来了哪些建议?
      两会期间,四川在线记者采访了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佛岩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贫困村,2016年顺利脱贫)的省人大代表李劲松和恩阳区青木镇成城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贫困村,2017年年底实现脱贫)省人大代表邵亚东,作为在村上任职10年有余的村干部,听听他们从基层传来了怎样的声音。

省人大代表李劲松

    把村民的期盼带到两会:希望提升农村卫生站点服务能力
    1月15日晚,李劲松接受记者采访,他称,作为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佛岩村的一名村主任,这已是第二次参加省两会了,这次很荣幸能将村民“关于提升农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的强烈愿望带到两会上。同时,在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关于五大提升行动、实施“六化”工程、“五网建设”等具体举措后,他也对省委政府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充满期待。
       “元山镇佛岩村,总人口1639人,因人多地少,缺乏产业,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村”,李劲松称,村里许多年轻人只得外出务工谋生,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因出行不便,他们发热生病一般都是到就近的村卫生站就医,但医疗条件确实很一般。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好政策下,虽然基层卫生站点的硬件条件改善了,但基层卫生站的医生普遍超龄,且许多村卫生站都是“赤脚医生”,检查设备和方式老旧传统,加之基层卫生站待遇低、养老等后勤保障不到位,许多年轻有能力的医生都外出或跳槽到更好的医院,使得基层农村医疗保障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块短板。
     为此,李劲松希望,政府能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让乡村环境改善,群众生活习惯改变,也要重点关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一方面,在基层卫生检查设备和监测手段上加大投入,强化村医的培训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基层卫生站医务人员年龄偏大问题,可以从乡镇或县医院返聘已退休的医生到基层卫生站指导工作,同时,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通过解决生活补助,养老等保障,让一些年轻的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类似乡村支教,让他们弥补基层卫生保障的不足,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省人大代表 邵亚东

    村民要发展致富:急需打通“通村达组”最后一公里
    邵亚东是巴中市恩阳区青木镇成城村党支部部书记,该村2017年12月才摘去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作为一名来自贫困村的基层人大代表,此行成都,他非常关心村里“通村达组”最后一公里如何化解的问题。
       1981年出生的邵亚东,下过海,经过商,开过模具厂,2008年,因妻子生小孩回到家乡,加之2008年地震过后,建筑行业火爆,他便留在家乡从事建材生意。在家乡的日子,他成为村里的少有的年轻人才。自2009年进入村委班子成员至今,10年来,他深刻体会到,“基层要致富,必须先修路”的真谛。
       “2014年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严重制约村里发展”,邵亚东记得,那时候老百姓都延续传“猪粮二元经济”,完全是自给自足,鲜有种植生姜的村民,因运输人力成本太高,生姜最后只得烂在地里。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落地,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该村6个社已顺利硬化了3个社的社道路,这几个社因此也成功吸引了一批返乡创业人士,在当地发展起了猕猴桃、莲藕、橄榄等产业,该村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从国家和省上已明确的政策看,村道公路属国家和省上支持的项目,但社道路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为此,他建议,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是否能实行政府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然后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和村民自筹等方式解决。据邵亚东介绍,其他省市已经开始试点社道路纳入政策补贴范围,希望这样的举措能早日在自己家乡落地。
       对于2019年村里的工作,邵亚东也有自己的安排打算,他称,成城村历史文化悠久,村里不仅有翰林院,大清咸丰年间的摩岩石刻,还有成城寨、明月池、长安古洞、石墙房等文化遗迹,是四川省传统文化村落,加之前期脱贫攻坚时期布局的莲藕、猕猴桃、橄榄等产业,也正见到效益,未来几年,成城村将围绕“文旅发展之路”进行谋篇布局,将园区变成景区,同时实行稻田养鱼,举行采摘文旅活动等方式,让村民享受旅游带来的红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