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尹家乡:发展芦笋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

2017-08-16 09:34: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陈振怀)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大力发展芦笋产业的决策部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下足“绣花”功夫,将“小芦笋”逐步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目前,全乡共发展芦笋1540亩,投产670亩。实现700余人就业,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带动2460人脱贫致富(其中贫困人口546)

  立足“三建”扩基地,解决“无人种”的问题。一是支部引领建协会。尹家耕地资源丰富,平均海拔640米,芦笋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在发展初期,乡党委政府采取定任务、压责任的办法,引导、督促村党支部示范引领,创办芦笋种植专业协会(合作社)2015年以来,在元岭、水磨坝、大垭口等村先后培育圆福、东全、红香等芦笋种植专业协会(合作社)7个,建成芦笋种植基地760余亩。二是回引创业建农场。在专业协会的示范带动下,大力实施回引工程,通过政策吸引、亲情感召,特别是芦笋产业广阔发展前景和良好经济效益的远景激励,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身芦笋产业发展。下苏村陈洪书、朱敏等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在本村成片发展芦笋140余亩。三是培育大户建园区。积极培育芦笋种植大户,加强在资金、种苗、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支持扶持力度,全乡520亩的家庭种植园达12个,形成了芦笋种植专业村、示范片、家庭园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尹家芦笋从无到有的转变。

  坚持“三点”筹资金,解决“无钱种”的问题。一是业主主体筹一点。始终坚持把市场经营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把业主的自主投入作为芦笋种植资金的主要来源。元岭村圆福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股东(社员)7名,村组干部和贫困农户均按每股1万元的筹资标准现金入股,共筹集资金28万元。下苏村陈洪苏、朱敏等返乡创业人士,筹资60万元,实现了“自主投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二是政府扶助补一点。在业主自主投入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加大资金统筹和整合力度,通过财政直接奖补、产业发展周转金、贫困户小额信贷等项目资金投入,支持规模发展芦笋产业。2016年,全乡到位芦笋种植奖励资金12.8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20余万元。三是土地入股帮一点。充分利用多年无人耕种的闲置、撂荒土地,农民以土地租金低价入股,年终按股分红,既降低了芦笋种植的前期资金投入,又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最大限度让农民享受土地资源收益,实现业主与农民“双赢”。

  坚持“三精”保产出,解决“无效益”的问题。一是精致种植。始终坚持标准化的种植技术规程,一律栽植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质芦笋种苗,并对每一种植地块都进行深翻细耕、重施底肥,选用优质有机肥,确保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在栽植前对种苗进行精选、消毒,将壮苗与弱苗分开定植,并严格按照定植要求种植。二是精细管护。严格按规程定期施肥、除草,在催芽、壮笋、秋发三期,有针对性的选用搭配优质肥料配套施用;采取农艺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一律采用人工除草方式,杜绝施用除草药物,确保产品绿色无公害。三是精心采收。严格按照商品蔬菜的质量要求,精心采割芦笋幼茎,分级采割、整齐捆绑、遮阴保管,确保了芦笋及时采收、出售,有效保证了种植业主的经济效益。2016年,全乡芦笋首年投产,实现芦笋销售收入23万元。

  搞好“三优”勤服务,解决“无保障”的问题。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乡党委政府主动衔接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芦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建、注册等政务办理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各类矛盾问题,让业主放心投资、大胆种植;村“两委”主动、积极协调农户统一流转土地,确保芦笋种植有效落实。二是优化技术服务。组织乡农综站成立芦笋种植技术服务团队,派出种植业主和村组干部代表赴山东学习考察,邀请全国芦笋专家李书华教授及区农林局、区芦笋办等技术人员到村现场授课指导,对芦笋种植户从种植、管护到采收进行全程技术培训,从根本上保证芦笋种植收益。三是优化产销服务。坚持以产销对接、融入市场为关键,通过广告推介、媒体宣传、电商展销等方式,积极联系蔬菜贩运大户、农贸市场、超市餐厅,为芦笋种植业搭建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保证全乡持续有效发展芦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