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激发文化活力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2020-04-10 15:57: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赵发坤)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在文化惠民扶贫和基层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深挖文化资源,厚植乡村底蕴,积极创新管理形式,激发乡土文化活力,为乡村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乡村治理的“硬支撑”。

    夯实文化基底,厚植乡村底蕴。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统揽,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120个、建成村文化室、农家(社区)书屋、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村级文化便民服务点各443个,实现了文化阵地全覆盖。以手机为载体,开发“恩阳手机台”,全覆盖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开展时政要闻、扶贫政策、农技指导、安全应急等内容宣传,让手机、广播成为老百姓政策的“宣讲人”,生活的“贴心人”,灾情的“报信人”。选聘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文艺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基层文化管家(文化明白人),负责群众文化活动、农家书屋、广播“村村响”等的管理,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的问题。推动“问心堂”等一批廉洁文化基地建设,持续开展清正廉洁故事讲解、红色革命影视片播放、举办问心文化专题讲座等活动,净化群众心灵。强化农村文化资源的普查和保护,深入挖掘区内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让乡村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起来,既能望得见“青山绿水”,又能留住原生、原味的乡村风情和文化质感,留住“乡愁”乡韵。

    深化精神铸魂,引领乡村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典型培育、辐射带动的方式,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星级文明户、最美脱贫致富人、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等社会文明细胞,使先进典型成为群众身边可感可触、可敬可学、能评能议的“身边感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劝导、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坚持道德培塑与技能传授相结合,扎实开展好道德讲堂和农民夜校“德育双课堂”,将“身边的好人”“十大和谐家庭”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纳入讲课范畴,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进行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浸润人心。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治理注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心的强大正能量,形成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创新管理载体,促进乡村自治。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和自治管理制度,提升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积极推行“自治协会+”乡村管理模式,通过“自治协会+”评议乡村红榜,建立村民功过台账,引导群众遵规守纪,全区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共1000余个。实施“五议村规民约”的办法,发挥家庭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家训、新村规,从制度上对广大村民进行约束。邀请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村离职“三职”干部等发挥余热,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创新探索成立“1+N”老年干部协会模式,发挥老干部“八大员”作用,不断革除“陈陋旧”习俗、化解“老难缠”信访问题、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按照为民利、集民智、靠民力、合民意、促民和的原则,创新实施法德共治“众口”调解法,构建了集群众、基层干部、专业力量于一体的全域调解网络,用群众之口还原事实真相、明辨是非曲直、化解矛盾纠纷,群众反响良好。

    丰富文化生活,繁荣乡村文艺。乡村文化不仅要“送下去”,更要“种下来”。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沉,统筹开展送戏下乡、文艺创作、文艺辅导等文化服务,组织系列扶贫扶志优秀剧目开展集中展演、巡演,把大戏送到百姓家门口,让文化惠及乡村、惠及群众。实施本土“文艺名家”培育计划,挖掘乡土人才资源,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库,大力扶持乡村文化名人以百姓关注的题材为切入点展开创作,通过文字、音乐、舞蹈等形式使美好的乡音、乡情得以展现。充分发挥文化管家的作用,不断提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扶持乡村艺术展、乡村春晚、广场舞比赛等乡村文化活动,以活动赛事培养人、发现人,打造乡村文化人才孵化平台,引导群众自发组建了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等公共文化服务队800余支,让老百姓自己当主角,激发乡土文化发展活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不断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治理的“硬支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