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通江老乡为何尊称红军“鄂尔款”?

http://www.scol.com.cn  (2016-10-17 17:57:36)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郝勇)“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挺进川陕边,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0月10日,在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一处副处长刘全向记者讲述了入川前后的故事。
    刘全说,在同四川军阀的“围剿”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时,红军打了不少的仗,保卫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抢占巴中通江北面与陕西交界的两河口。12月2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至泥溪场,正式提出停转征、在川北创建根据地的口号。在泥溪建立了入川后第一个县一级工农革命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
    当时,军阀田颂尧同刘文辉正在成都进行巷战。趁敌人后方空虚,红军于苦草坝决定兵分三路,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夺取通南巴。12月25日,红军12师先头部队出敌不意,首先攻占通江县城。守敌两个营及当地团防,大部被歼,仅小部逃窜。红军乘胜追击,控制了通江的大部地区。随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军委机关,随即进驻通江。
    “红军首次进入通江,石破天惊,在这座偏僻山城激起了巨大反响。”刘全介绍,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的红军军纪严明,态度和霭,买卖公平,秋毫不犯。先头部队入城,怕惊扰百姓,晚上都露宿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面。屡遭军阀部队蹂躏的川北群众,从未见过这样好的队伍。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聚拢到街头路边。老百姓打着小旗子,端茶送水,欢迎红军。红四方面军有个好传统,就是部队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满街满墙,都是红军张贴的传单和涂写的标语,街头巷尾,均有指战员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景象好不热闹。红军的到来,成了群众“摆龙门阵”的中心话题。部队的官兵们来自鄂豫皖,而许多操着浓重湖北口音的人,则说成是来自“鄂尔款”。从此,“鄂尔款”一词便流传开来,成了当地老乡尊称红军的代名词。
    红四方面军总部刚刚在通江扎下营盘,就获悉田颂尧已从嘉陵江沿岸调兵遣将,向红军反扑。其第二路刘汉雄部进抵南江,第一路李炜如部等进抵巴中,企图堵击红军,并反攻通江。原追击红军的胡宗南第一师、刘茂恩第六十五师,也进抵大巴山北麓。胡宗南部向碑坝开进,刘茂恩部则从西乡向万源地区开进。
  刘全说,红军的决心不变,仍以控制通南巴,建立新的根据地为主要目标。为麻痹和分化敌人,我军致书各路军阀,说明红军入川,只是“借路”,不拟久留,若以武力相加,必将遭到迎头痛击,云云。同时,令十师两个团东向竹峪关,阻击刘茂恩部,七十三师由小通江河西岸的平溪坝西出,迎战刘汉雄部,十一、十二师布于通江城西的山险要地鹦歌嘴,迎击李炜如、罗遒琼部。
    然后,红军兵分几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分别占领了通江、巴中、南江,并建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委员会和川陕苏维埃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