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敦煌女儿”樊锦诗:四川人有眼福啊!

http://www.scol.com.cn  (2016-12-27 13:13:1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高启龙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观展

    今日,“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与公众见面。昨日一早,展厅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她就是守护国宝52年,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今日,她还将在现场为市民讲解《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

    昨日一早,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身穿黑色外套,系着红色丝巾,出现在成都博物馆门口,她看上去精神抖擞,坚持不要任何人的搀扶。“我慢慢走,不用扶。”今年78岁高龄的樊锦诗,在25岁那年前往大漠深处,守护国宝52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樊锦诗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樊锦诗是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人,也是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樊锦诗对敦煌的感情可想而知。此次在每一个展厅,对每一件文物,她都看得格外仔细。

    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樊锦诗对这次“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进行了逐一的浏览,并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里灯光太暗了,市民看得清吗?”樊锦诗说话率直爽朗,“我们看了很多年的可能没事,但是普通的观众(在这样的灯光下)是看不明白的。”直到一旁的工作人员表示正式展览时会加大灯光亮度,樊锦诗才舒了一口气。得知这次展览用的是最好的一款专业照明灯后,樊锦诗认可地点了点头。

    “这些临(摹)本很多都是老先生们留下来的,临(摹)起来可麻烦了,现在他们中很多人都已经过世了,这些(临本)本身就是文物,很多都是你们四川人临摹的。”樊锦诗感慨,有些观众看见临本就觉得不是真迹,好像意义就不大,但实际上,对于莫高窟的文物而言,这些临本已经成为文物,拥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您看这两个东西,太相像了。我们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1000年前的两组玉琮,4300年前,良渚人就到成都来了,所以说啊,古代这种文明交流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的介绍让樊锦诗兴趣大增,满头银发都快碰触到了展柜上。在王毅陪同讲解下,樊锦诗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展厅流连忘返。

    当得知本次展览搜罗了全国28个省市的200多件文物,其中还包括不少“镇馆之宝”时,樊锦诗一下子兴奋起来,竖起拇指露出了难得的微笑:“四川人有眼福啊!”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吸引着老人一上午走遍了整个展馆,没有一丝倦意,欣喜的笑容像是找到玩具宝贝的孩子。

    本报记者 卫昕 王嘉 实习记者 李雪艳 摄影 张青青 刘阳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