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精准把脉挖穷根  全力帮扶摘穷帽

www.scol.com.cn (2018-09-13 16:27:3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马紫婷)修路子、建池子,政协来了有方子;种洋芋、栽皂角,第一书记有法子;贫困村、贫困户,家家都有帮扶人……

    这是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大茅坪镇得阳村的村民自行编唱的顺口溜。得阳村是典型贫困村,距巴城21公里,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08人。2016年12月,得阳村成为巴州区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这背后少不了第一书记樊军的忙碌身影。

    结对帮扶暖人心

    喂猪、打扫猪舍、消毒……早上6点左右,得阳村一社的张力就早早到了自己的养殖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这个养殖场能建起来多亏了樊书记。”张力满怀谢意的说到。

    张力是2014年建档贫困户,他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个养殖场,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但是没场地、没资金成为了最大的障碍。得知情况后,市政协机关下派到得阳村任第一书记的樊军到处奔波,终于与温氏集团达成了合作,协调资金,场地选址、建设,技术培训、猪仔进圈,当年十月,张力第一批生猪共260头生猪顺利出栏,养殖场已初具规模。

    在樊军的带动下,市政协机关帮扶人与贫困户一起制定帮扶台账、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做到户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得阳村59户贫困户和市政协机关干部职工都认了亲,结成了对,家家有致富门路,户户有增收项目。

    基础建设惠民生

    “以前走路到城里要一个多小时,就是开车也要近1个小时,绕了很大一圈,现在好了开车只是7、8分钟。”站在山坡上望着远处的巴城,得阳村一社的张甫军兴奋地说。

    说起以前的交通,张甫军无限感慨。凌晨一两点钟从家里出发,背上自家种的蔬菜,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巴城的农贸市场,把菜卖给菜贩又要赶着回家忙地里的活,要卖点菜很不方便。“乡村道路建设要注重科学规划,主要是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樊军到该村后,提出建议,构建畅通工程,建设道路网络,加快建设从光辉乡许家岭村至大茅坪镇得阳村的连接道路。通过协调多个部门,争取项目,目前,终于建成通车,实现了得阳村百姓群众多年的交通梦。

    两年来,该村先后硬化社道路4.2公里,新建道路1.4公里,协调解决村道路硬化路基建设资金400余万元,整治病害山坪塘6口,新建微水池2口,新建灌溉水渠3000米,新建集中供水站2处,解决了2200余人、3000头牲畜饮水问题。

    新居建设得民心

    “新居建起来了,还有广场和健身器材,平常就在村里打打工,就跟城市里一样。”得阳村二社的赖廷才高兴地说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在自己身边发生了。

     以前的得阳村交通不便,有钱的在城里买了房,走出了大山,剩下的都是一些散户,发展极不平衡。樊军到村调研后,经过多方协调,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围绕 5社寨子包和6社学堂包周围集中建100户左右的聚居点,不宜大规模聚聚的,因地制宜修建2处小组团聚居点3。

    新居建成了,如何让老百姓口袋富起来,又成了樊军需要攻克的难关,最终他把目光聚焦到了发展产业上。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把产业培育与新居、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小农水、道路等项目进行统筹综合,坚持把山、水、田、林、路以及新居和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产业环线。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土地整理项目资金400万元,整理土地800亩,种植的600亩皂角树已发出了新芽,马铃薯年产4万斤,水稻制种、蔬菜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得阳村从此结束了无产业的历史,新居、产业“相得映彰”。

    如今的得阳村正在悄然发生巨变,一栋栋富有特色的“巴山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蜿蜒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自来水、宽带网络、卫星电视进村入户,图书室、电商中心、文化室、卫生室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得阳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告别过去的贫穷落后,昂首迈向同步小康的新征程。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