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
循环往复、每时每刻的经历,对巴州区公安分局东城派出所社区民警吴咏竹来说,都有一个个值得铭记的故事。
“小微信”筑牢护民防线
吴咏竹负责的大东社区是典型的“老社区”,创建历史悠久,老旧楼栋多、居住人员繁杂、商业密集,治安状况复杂。12年来,身为外地人的她,从听不懂巴中本地方言到对答交流,从传统的走街串巷入户到“一标三实”信息化采集和应用,她熟悉了辖区每个楼栋、单位、商铺位置,采集各类信息 13652条。后来,当看到微信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成为方便快捷的社交工具时,吴咏竹内心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微警务”。于是,她向社区居民公布了自己微信二维码和手机号码,在日常走访工作中,她不放过任何一个“扫一扫”的机会,并分门别类建立了微信群20余个,辐射社区综治、司法、城管等多部门。通过“指尖上的对话”就能为居民提供“微宣传”“微服务”“微关爱”。
“微服务”感知群众安危冷暖
近年来,电信诈骗花样繁多,辖区有很多居民上当受骗,财产受损。她开始利用各种方式开展反诈骗宣传工作,并坚持通过面对面精准预警,成功阻拦被骗群众转款84人次,为民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有效遏制辖区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2021年,吴咏竹负责的大东社区电信诈骗案发案率同比下降95%。
对于流动人口不主动申报、重点人员难以掌握、风险隐患难以排查等社区警务工作难点,她积极学习北京朝阳群众经验,培育巴州群众品牌。目前,已经培育有效群防群治力量126个,其中今年为破案、风险整改发挥作用的就有31个热心居民。可谓是警力有限,民力无穷。
“微治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微治理”就是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解决问题,这其中,矛盾纠纷调处就是一件大事。年初,吴咏竹将全所近3年的矛盾纠纷警情进行梳理,发现53起矛盾纠纷曾经报警3次以上,她一一上门开展走访,防范发生民转刑和刑转命案件。
今年5月,社区一男子周某因感情问题与妻子发生纠纷,周某情绪激愤,跳河自杀未遂后,扬言要杀死妻子。家人多次劝导无果。吴咏竹得知情况后主动介入,启动多元化调解机制,联合社区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多次单独找双方当事人和亲属座谈,讲事实、说案例、摆道理后,终于消除周某心中心结。6月,夫妻双方和好如初,一起可能“民转命”的矛盾纠纷得到成功化解。
近年来,她借助传统的入户走访加“微警务”便利,构建起社区“服务网”和“联系网”,先后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调解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组织召开社区各类议事会议54次,成功解决事务率达76%。
在吴咏竹的创新性管理举措下,原来内部管理混乱、涉黄窝点多、群众不满意投诉多的全省挂牌治安乱点——中汕大厦及周边场所已经改造成为东城辖区基本无刑事案件、群众满意的小区。大东社区发案率比往年下降24.3%,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名;辖区群众满意度达99.9%。2021年8月,大东社区警务工作在全市社区警务“一网考”中名列第一。
在社区警务工作中,作为一名女民警,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己任,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了不一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