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曾口镇:抓住秋播“档期” 力保“有粮不慌”

2022-09-29 09:47:45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

吴正麟 巴中观察 谭裕骑

9月28日,走近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一片热火朝天的晚秋生产劳作景象呈现在面前。

“目前,我们正在抢时节、战晴天,尽快把地耕出来,把种播下去,才能保住全年的收成……”书台村村干部李万青介绍,今年,受极端干旱天气影响,曾口镇大春生产粮食减产,抓好晚秋生产是弥补粮食产量短板、保障全年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之举。

摸好底 备足料 下好“先手棋”

曾口镇位于巴州区东南部,全域面积141.38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22个村(居)民小组,共7.4万人,是巴州区第一大镇,耕地面积占据全区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曾口增产增收事关全区农业发展。

“前期,我们组建了33支队伍,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深入到每一块田地,登记造册,规划了种植品种、测算了肥料用量……”曾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王清华说。

入秋以来,曾口镇闻令而动,尽锐出击,采取镇村联动、驻村蹲点、干群互动等措施,精准摸排到田块,统一规划晚秋粮食作物7820亩、秋蔬菜5340亩,配备晚秋生产所需种子231吨、肥料626吨,引导村民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品种,为打好晚秋生产“攻坚战”下好了“先手棋”。

上机械 加人力 扭住“窗口期”

在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农业产业园区,机耕声不绝于耳。

“现在我们上了大小型机器11台,正在翻耕土地,计划是赶在 9月底之前把秋洋芋全给栽下去,把柑橘树间的空地种满种尽。”巴州区三通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茂全说。

走进柑橘产业园,只见园中村民们正埋头有序进行翻土、挖沟、排水、施肥……

“每年这个时候最容易下雨,泥巴湿,不好栽,我们只有赶着晴天栽下去,好在我们镇政府带头把地整平了,可以用机器作业,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这个产业园种上200亩都不在话下呢。”张大叔抖了抖身上的泥土说道。

据了解,为抢抓有利时节,切实抓好晚秋生产,曾口镇储备大型旋耕机22台、小型旋耕机3440台、播种机11台,充分整合闲置土地、果园空行、撂荒地、房前屋后田坎坡台等土地资源,组织62名劳动力成立助耕队,采取“助耕+自耕”的模式迅速翻耕、开厢、排水、施肥。坚持示范带动引领,推行“示范片+功能区+示范点+农户”的模式,稳保晚秋粮食生产基本面积。目前,整理耕地15324亩,完成3个200亩以上秋粮示范片、3个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27个50亩以上的秋粮秋菜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散户”全面参与秋种秋播。

供技术 精管护 稳住“双底线”

“镇政府集中举办了晚秋生产种植技术培训班,专门邀请了市、区农业技术专家到现场,详细讲解相关技术标准、注意事项等内容,目前举办培训班11次,村社干部、村民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粮食生产一线输送了一大批‘土专家’。” 曾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贾新平介绍,除此之外,镇上还统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提供“一对一” “面对面”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有效解决了实际中的问题和困难。

“我今年原计划种植晚秋粮食40亩,在镇上的技术指导下,实际种植了秋洋芋、蔬菜60多亩,如果产量稳定,不仅能够供吃、还能保销量。同时,我还在产业园区季节性务工,年收入上万元。”书台村张学文介绍,目前,全镇已完成秋洋芋4100亩、秋蔬菜6680亩、秋玉米1620亩、秋大豆1150亩、秋红薯1220亩。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技术指导和田间管护,在抓好晚秋生产的同时,提前谋划小春生产,采取农技+干部+农户、园区+业主+集体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保足粮食生产面积,提高产量和产值,确保人均增收30元以上。”曾口镇人大主席徐金元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