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帅(左)叮嘱村民收割油菜的相关注意事项。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白川东 文/图
“魏爷爷,今天太阳大,你们收油菜,要注意防暑哟。”
“要得!我们把这点弄完就休息,还是小胡考虑周到!”
……
5月8日下午,烈日当空,川观新闻记者见到胡帅时,他戴着草帽,站在田埂上,正热情地和村民交流收割油菜的注意事项。
两年前,这位“95后”巴中男孩,放弃了在成都工作的机会,通过西部计划回到巴中,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政府党建办公室工作。
“走出大巴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建设它。”回到家乡,胡帅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但很快他发现,现实与预想有些不一样。“被分到了党建办公室,专业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最开始有段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很快,又有了新挑战——2024年4月,巴中宁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胡帅兼任公司综合部经理一职。作为水宁寺镇金银坎村的强村公司,该公司肩负着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任务。
初到田间地头,面对村里种植的1200亩农作物,这位从小生活在城镇里的“文弱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大半的农作物都不认识,更别提各式各样的病虫害症状了。”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直面问题。胡帅随身带了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巡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每天下班后,他通过上网搜索、咨询农学专业同学、请教农技专家,逐一解决“销号”。
胡帅介绍农机设备。
三个月下来,整天“泡”在田地里的胡帅,皮肤已被晒得黝黑,但也有了满满收获。
“不仅能认完田里种植的农作物、山间生长的野果野草,对病虫害的表现特征也能独立准确判断了。”胡帅告诉记者,他还自学了土地测绘软件,能对高标准农田的受损情况进行绘制,并及时向上反馈。
胡帅的用心被农户们看在眼里,大家对他的信任度越来越高,胡帅的干劲也越来越大。
“这是我们从南充、达州等地采购的农机,这台是青饲料收获机,可以收割玉米、秸秆等,再打包成青贮,它是巴山肉牛的主要饲料之一。”面对停放在强村公司院坝里的农机设备,胡帅如数家珍,为了选对型号,他花了一个月在网上查参数、去市场看对比,最终购入了3台农机设备、3台拖挂设备,“不仅能帮村里收割作物,还能租借给附近乡镇,拓宽收入渠道。”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对接农产品销路,主动上门联系商户。如今,村里种植的玉米、小麦,榨出的菜籽油,都有商户来收购。2024年,强村公司营业收入近8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用工超1000人次,金银坎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2万元。
“等这段时间的油菜收割完后,就要陆续晾晒、榨油。”翻看着日历,胡帅计划着,下半年160亩的玉米种植,也该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