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装之都的名片更加闪亮

2020-08-10 15:39:1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宋开文

“去年9月点火成功后,原型机开始厂内整机试验,预计今年达到整机满负荷。”8月6日,德阳,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国内首台自主研发F级50兆瓦重型燃机性能试验正在开展,近50人的专家技术团队正密切注视着近3000个测量参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将具备到试验电站安装运行的条件。”

同样火热的场景出现在绵竹剑南春3万吨原酒扩能项目现场。新建的曲酒车间、陶坛酒库、室内酒库等正陆续成形,将为企业新增原酒生产能力3万吨/年,增加曲酒储藏能力1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剑南春’。”剑南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蔡发富说。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德阳提出,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让重装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德阳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龙头引领 擦亮金字招牌

7月,中国二重传来捷报:成功完成新舟700飞机起落架模锻件试制,保证该项目起落架部段研发工作顺利推进。近年来,中国二重还成功为国产大飞机C919、空客A320/321、波音787等机型批量交付产品。

同在德阳的东方电机一样捷报频传: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主轴吊装顺利完成、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研制投用、国内最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机组核心部件研制成功……

一组数据彰显德阳之“重”:德阳拥有装备制造企业1500多家;近3年,“德阳造”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额占全省90%。德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德阳加速引导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力度。3年来,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24项,其中68项达国际一流水平、21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龙头企业引领,“德阳制造”不断迈向产业高端的同时,产业配套更加完善。德阳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服务外包、采购、协作等方式带动市内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聚集发展。中铁装备思远重工“盾构机总装调试项目”生产基地2017年落地以来,德阳已发展百余家本地企业参与配套,本地配套率由30%提升至70%以上。

德阳还推动龙头企业抓产业融合提升价值链,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德阳装备产品、工程总承包、运营维修等业务遍及“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项目63个,投资额68.7亿元。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电站服务模式,我们实现‘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智能驱动 激发创新活力

8月3日,德阳凯州新城的四川亚度家具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按照操作台电脑的提示,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料、排钻、封边、包装等工作。公司董事长杜卫东向记者列出数字化改造后的成绩单:生产效率提高100%,企业年产值相比改造前翻倍,2019年超2亿元。

2017年,亚度启动全面数字化改造,目前已基本实现供、产、销实时数字化协同管理。尝到甜头后,亚度又有新打算: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向其他企业提供全套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以“智”增效,数字赋能。近年来,德阳先后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1个,居全省第三,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5%,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35%。

德阳市委书记靳磊指出,要坚持抓大育小两端发力,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数字赋能,加快中小企业智能改造。

今年3月,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通过工信部专家组验收。据测算,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约1.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重塑了资源组织架构,将原先13个生产班组优化到7个。”东方电机线圈分厂生产安全组副组长廖汝才说,“数字化质量检测能够实现智能判定,有效防止误操作,让线圈质量显著提升。”

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值模拟、数控装备等新兴数字技术集成应用,东方电气、宏华石油、国机重装等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雁阵也加速形成。“像飞翔的雁群一样,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德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投资300亿元实施工业“互联网+”5年改造计划,建成“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网站平台,畅通装备制造业与科技、市场之间的信息通道。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4875家,累计提供技术应用、公共服务、供需对接、研发设计等共享资源9000多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近200项。

抢抓机遇 深化区域协作

“中铁装备思远重工已先后生产制造30台盾构机,尚有10台在产项目,不少用于成都、重庆地铁建设。”中铁装备集团副总经理卓兴建表示,成德两地在交通、产业、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将为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的选择背后,蕴含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先手棋,德阳认为,这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早在2013年,成都德阳就签署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产业协作是其中重要内容。去年,成德两地经信部门共同印发《成德工业同城化发展规划(2019-2022年)》,从分工、创新、布局、要素、机制、工业绿色发展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与成渝制造业领域的区域协同发展,德阳也在提速。

面向成都,中国二重、东方电气等企业已形成“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制造在德阳”的协同格局;面向重庆,十多年来,德阳各职业院校已累计向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输送技能人才3000余人,为其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产业区域协作,需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德阳的目标。

近年来,德阳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无差别全科受理、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效率提升42.1%,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一日办”,投资项目开工最短仅31天。

“聚焦构建开放、协同、合作的发展生态,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为契机,全面融入成都、对标成都、学习成都。”靳磊表示,将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审慎包容监管服务、“以时定效”政务服务,完善“土地池”“资金池”“新蓝领人才基地”等要素保障,让“德阳制造”更加闪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