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四川还将适时启动新一批协同改革先行区申建工作

2020-09-07 15:30:0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高启龙

挂牌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各片区间的协同合作实践相当丰富

协同改革先行区是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中省内协同的重要一环,具有明显的首创性

本报讯(记者 陈碧红)9月2日,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的“行走自贸区(四川站)”网络主题活动云座谈上,四川自贸办及三大片区相关负责人通过线上对话的方式,向中央媒体采访团集中介绍了三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成效。

三大片区相互沟通和协调能力不断加强

四川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9平方公里,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中央媒体采访团对片区之间如何协同发展十分关注。

四川自贸办副主任邓德雄介绍,按照中央对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四川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强三大片区之间相互沟通和协调能力,围绕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相互借鉴、合作联动、协同开放,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建立统一集中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三大片区协调联动机制。

针对四川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分别依托临空、临铁、临江的不同口岸优势,如何形成互动发展格局这一问题,邓德雄表示,利用好“三临”的叠加优势,构建内陆地区对外经济走廊,开辟内陆地区对外互联互通的“四川样本”,这其中大有可为。

挂牌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各片区间的协同合作实践相当丰富,相互间均签有合作备忘录或战略合作协议。在不同片区协同开放方面,铁空、铁水等联运模式及包括一单制等在内的相关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范例。今年7月,成都与泸州签署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货班列优势和泸州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港口优势,进一步拓展“蓉欧+泸州港”公铁水联运,积极推动“成都-泸州-武汉、成都-泸州-上海”铁水联运班列、公水联运班车常态化开行等。

8个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快建设

去年8月,四川自贸试验区首批协同改革先行区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进展如何?“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是中央为四川量身定制的独特使命,也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深化差别化探索的主攻方向。”邓德雄表示,目前已探索形成省内协同、省外协同和境外协同的多环节协同体系。协同改革先行区是省内协同的重要一环,具有明显的首创性。

先行区围绕推进核心制度创新、率先复制推广改革经验、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等8大重点任务,加强与自贸试验区制度对接、平台融通、产业互动,同步承接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不久,宜宾临港经开区率先开展协同改革探索,其与川南临港片区在产业协同、平台协同、制度对接三大板块开展34项协同改革工作,该经开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86位上升到2019年的46位。目前,首批8个协同改革先行区正加快推进建设,全部完成年度改革试验任务。年内,四川还将根据工作任务安排适时启动新一批协同改革先行区的申建工作。

三大片区各自取得成效也引人关注。其中,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共探索形成430余项改革实践案例,12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学习借鉴。截至今年8月底,区域内累计注册企业13万余家,注册资本1.9万亿元。2019年共新设企业数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增速、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排名均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首位。

川南临港片区持续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承接。目前,已开行泸州-武汉、上海外贸直航班轮,“蓉欧+泸州港”号班列以及泸州-俄罗斯木材班列等,基本构建起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大通道格局。同沿海沿边沿江46个物流节点城市(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广东南沙等17个地方实现政务服务异地互办。立足涉水涉港涉外,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等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