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小康 感知幸福④|公路勘察设计工程师杨昌凤:高速公路爬上高原山区,蜀道不再难

2021-07-16 09:52:28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

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

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巴蜀大地与有荣焉。小康是什么?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它可能是满仓的粮食、安全的住房,也可能是便利的出行、美丽的生态,亦或是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小康的模样,在今昔对比中尤为明显,在一个个数据里直观可见。

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数’说小康 感知幸福”系列报道,通过“吃穿住行用”等领域的数据对比,感知人民的幸福,刻画小康的模样。敬请垂注。

数据点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公路少之又少,铁路、民用机场更是没有。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里程超过39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突破8100公里,排名全国第三;全省铁路运营和在建里程已超过6600公里,运营里程突破5300公里,进出川通道铁路达到11条,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1260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稳居全国第四、全球前三十强。目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经通航,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

数据解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曾是四川盆地交通险阻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公路少之又少,铁路、民用机场更是没有。而现在的四川交通已今非昔比,蜀道之难一去不复返。

公路纵横交错、经编纬织,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连通了全省各个市、县、乡(镇)、村。铁路不断提速,从普速铁路到高速铁路、从出川单通道到出川多通道,“蜀道通”正加速向“蜀道畅”转变。航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立足四川、链接全球,国际航线网络遍及五大洲,正加速构建“一带一路”空中走廊。

小康故事

小康见证人:

杨昌凤,51岁,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我是四川人,大巴山区的。小时候,路不多、车也少,大家出门都是“甩火腿”(注:“走路”的意思)。上世纪70年代,从我们石城乡到区上修了一条机耕道,通车的时候是人山人海,好多人跑来看稀奇。那时路少啊!县城就是我感觉能到的最远的地方。考高中那年,需要到区上统一考试,我第一次坐上了班车,一车同学都兴奋得不得了,那时的心情现在都还记得。

考上大学后,在南京读书,每次上学要走四天:第一天早上,坐乡上唯一的一趟班车到巴中县,在县城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又赶班车、坐7、8个小时到广元赶火车,再坐30多个小时到南京。因为路上太折腾,加上春运不太好买票,有两年寒假我没回家,在学校过的春节。

大学我学的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1994年毕业后,到了现在的公路设计院,做公路勘察设计。那时,成渝高速已经在建了,这是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随后,成雅、成绵等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启动,我也参与了其中,做路基、桥梁等分项设计。1998年,成都绕城高速开始建设,我首次任项目设计负责人。这些年来,我主持参与了西攀、泸州绕城、雅西、映汶、乐自、成都“三绕”、成绵扩容、沿江等高速公路等项目,映卧路、国道213映汶段、国道351飞仙关至夹金山等国省干道灾后重建项目,各种等级公路项目,加起来里程数超过5000公里了,亲眼看到四川公路飞速发展。

四川山多,交通是发展最大的桎梏,这些年,我们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多修路、修好路扫清障碍。

记得第一批高速公路修建的时候,勘察手段比较简陋,耗时长,受气候影响大,有雾就无法开展;现在,应用无人机、激光雷达、BIM等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勘察设计进度快了很多。以前,在平原上修高速公路,膨胀土处理、软基处治、灌溉渠系设置等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后来,我们逐渐解决了复杂地质地形条件所带来的技术难题,高速公路从盆地延伸到了山区、高原;现在,我们进一步着力绿色环保、智慧交通以及多灾环境公路韧性等设计,以后更聪明、更安全、更韧性的道路将越来越多。

几年前,我们几个高中同学约着,准备沿着以前的老路,“甩火腿”重走上学路,结果,根本不得行!老路早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直、宽敞的柏油路。这些年,每回一次家乡,都能感受到巨变:以前到成都要坐一两天的车,现在走高速公路,3个小时就能到;以前出远门要到广元赶火车,现在巴中也有火车站、有机场,到北京、上海、广州最多半天;以前从乡到镇只有一条马路,现在水泥路通村到组,基本串通了大部分农户,客运班车趟次多、选择也多。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交通,真正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距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