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位于成都市天仁路260号的成都市档案馆内,一份近百年前的报纸,作为镇馆之宝被小心珍藏着。
每每凝望,仿佛历史就在眼前。这是四川地区第一份全新的、公开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刊物——《人声》报。而馆内的这一份,是创办后发行的创刊号。《人声》报发行时间短、刊发数量有限,这一份,是全国范围内仅存的孤本。
历经岁月沧桑,尽管纸页泛黄墨香飘散,但印刷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无声地传递着当年的呐喊,回荡于天地间。1922年,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王右木创办《人声》报并发出宣言:我们的最终目的——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为了实现这个“初心”,他奔走疾呼、投身革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领导群众运动,艰苦斗争。
百年过去,换了天地。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那些和王右木一样,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涌现的革命志士和先锋脊梁,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每一位共产党人,续写践行初心使命的新篇章。
大坝巷里
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成都市青羊区体育场路北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有条路名为大坝巷。这条已隐匿在历史中的街巷,常常因为一位革命志士被人提起。他就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王右木。
王右木(图据网络)
王右木,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四川江油武都镇人。1914年被成都通省师范学堂选拔为官费生到日本留学,1918年从明治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江油。“回国后,心怀救国之志的他,并不愿意走上大哥王初龄为自己安排的省议员参选之路。两兄弟争吵后,王右木搬家到位于成都的大坝巷5号。”四川省民俗专家刘孝昌说。
1919年,王右木任职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兼教授。看着因为军阀拥兵干政克扣教育经费,王右木痛心立国之本被祸及,于是奔走疾呼,争取经费,同时印发传单抨击军阀。
刘孝昌告诉记者,王右木同曾参与过四川“五四”运动的袁诗荛一起创办了《新四川旬刊》,宣传“自治”的同时对军阀“痛下攻讦”,《新四川旬刊》的社址就选在大坝巷5号。可不久后,该刊就被停刊,所宣扬的“自治”也宣告失败。
但这并不是王右木为生民立命上下求索的终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来了中国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激起了中国人民探求改造社会、追求真理的愿望。以陈独秀为首的“新青年社”,与以张东荪为代表的“改造社”之间,为中国应不应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掀起大辩论,引起王右木的注意。通过了解两社之间辩论的内容,再加上查阅了相关马克思主义的资料,王右木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免却压迫,可减轻人民的痛苦,也能够让人民的精神物质生活逐渐稳定。
“今后的新生命。”王右木如此形容马克思主义。
创办报刊
他让革命之光照亮四川
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后,王右木开始积极地向进步学生、知识分子、工人以及学校教师等,传播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革命活动。
1920年,他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了马克思读书会,以理论丰富和指导实践,培养肯战斗能战斗的革命骨干力量。读书会不仅是一个学习团体,一定程度上还发挥了政治组织的作用。随着读书会的不断发展,王右木决定创办一个专门刊物,用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动员更多群众投入到革命运动中来。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王右木自筹经费创办的《人声》报得以筹备面世。
“1922年2月7日”,成都市档案馆珍藏的这份报纸顶部清楚地标注了它的创办日期。创办人、社长兼主笔为王右木,编辑发行处设在成都大坝巷5号,由“成都探源公司”代为印刷。
之所以将该刊命名为《人声》,据王右木解释,这个刊物“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就是说使这个刊物能代表人民的呼声。”
在创刊号《本报刊缘起》中,王右木这样写道:本报决心向人类均等幸福之坦道上,呼倡前去,绝无无的放矢旁皇道左之态度。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和信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右木创办的《人声》报,在四川起到了革命播种机的作用,为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它代表着人民的声音,像春雷震惊西南大地,促成巴蜀同胞觉醒,并将大批进步青年团结起来开展革命斗争,为四川地区团组织和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成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份近百年前的《人声》报创刊号,实实在在记载了一段历史,犹如一缕星光,虽然力量微小,却让革命之光照亮了整个四川大地。今天仍能从这份档案中感受到这份能量。
王右木纪念馆(图据网络)
坚持革命
为办报刊自掏腰包变卖家产
因为在《人声》报上宣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当时王右木自然就成了当局的“眼中钉”。
刘孝昌讲述,创刊后王右木常常被传唤和威胁,甚至被查禁,他只有选择更巧妙地发声。“一次《人声》旬刊遭查禁后,他就在不久后的《国民公报》上发布启事。其中写道‘本报第三号业由警厅命令停止出版,谓‘本号言论纯为鼓吹社会主义而作’,谨向爱读本报诸君道歉,已订报者准于次期出版时补送。”刘孝昌说,这看似客观陈述事实,字里行间却是“无声”的抗议,同时也宣扬了报刊的理念。
除了要与当局“斗智斗勇”,王右木还要想尽办法辛苦维持报刊的运作。因为《人声》初面世时,很多人还不曾了解甚至未听说过马克思主义,所以报纸销量较少,很多都是赠阅。王右木不得不自掏腰包,填补亏空。
工资不够,他就把在日本留学买的珍贵纪念品变卖。生活变得拮据,一日三餐都没有一点油水。日子过得艰苦,好在有家人的支持。他的妻子变卖了老家陪嫁的房屋和首饰,交给王右木用于办报。妻子有时候舍不得王右木太辛苦,他便宽慰妻子:“等革命成功了,劳苦大众的日子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跟着幸福。”
除了战斗在宣传阵地,王右木还在具体的革命运动和群众斗争中尝试建立共产主义组织。例如,1922年6月,他组织并领导了四川革命史上最著名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他以教育经费独立为主张,要求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反对军阀挪用。他组织和发动川内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得到了全国舆论的声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王右木深受鼓舞。在他和一批马克思主义爱国者的不懈努力下,人民意识逐渐觉醒,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四川建党条件基本成熟。1923年,党中央批准了王右木申请在四川建党的请求。
1924年春,王右木前往上海、广州,参加党的重要会议。几个月后,王右木从广州启程返川,为节约路费,他决定徒步回成都,沿途作一次实地考察。不想到了贵州土城后,王右木却失去音讯,有消息称他在当地宣传革命时被反动武装杀害,年仅37岁。
部分参考文献:《四川近现代人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资料和《人声》报档案图片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