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联播丨科技赋能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

2021-11-09 11:10:46来源:四川观察编辑:徐浩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被誉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四川,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契机,以高科技赋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近日,大熊猫5G微波实时监测技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开展试点,成功实现了“天地空人”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依托5G微波,实现高带宽、高可靠实时数据回传;运用5G微波加AI摄像机,覆盖2公里半径的动植物实现实时高清观测;实现了关键时刻音视频回传,护林员可视化管理、多物种的自动识别等,为打造智慧森防体系及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监测、监控保障。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技术总监 吴楠:我们可以通过微短波,通过5G技术,把它那个红外相机拍到的一些那个照片,还有视频实时传输到我们那个控制系统里面,就不用像我们以前利用原来的人工进行收集。

近年来,我省针对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演化和时空分布格局,系统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动态监测,构建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特色数据信息库,为国家生物资源安全提供基础资料,伴随着猫脸识别技术、无人机和专用卫星监测等一系列新型监测技术研发,四川进一步摸清了大熊猫的家底。

省林草局科研教育处处长 张黎明: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保护的主要的优势物种大熊猫,按照四调的统计数据约1227只,占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资源总量的92%,除大熊猫之外,还有约8000多种动植物物种受到了保护。

为切实提高栖息地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四川还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分布格局、功能特征及生态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栖息地质量评估,初步确定了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的范围,也对整个大熊猫栖息地实行了全面监测。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段兆刚: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保护地管理包括决策的最重要的参考。我们通过网格化布控的红外相机,对整个大熊猫栖息地实行了全面的监测,包括大熊猫、雪豹等野生动物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镜头里。我们不断提升“数字卧龙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已经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搜集以及分类进行处理,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精细化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四川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开展基因研究和数字化管理,新成立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开展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大熊猫个体DNA档案,推动“天地空人”一体化数字熊猫公园建设,布设监测样线约1700条、红外相机近8000个,全面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基因状况,建立数据库,优化生态廊道,有效地提升了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 张绍军:目前,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已获得了近500万条有效的红外线数据,约170多种的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