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四川省“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出台,首次把发展治理作为《规划》主题

2021-12-14 14:02:17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

记者12月13日从四川省民政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升全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效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日,民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共5章,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我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构建新时代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的行动纲领,是指导各地编制社区发展治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坚持"十六字"治理框架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盯住短板弱项、抓住关键环节,提出了“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16字社区治理框架。

党建引领方面,通过建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推进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党建引领工作格局,增强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领导。

综合服务方面,通过9项城乡社区协助开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项目、15项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优化服务供给、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服务领域,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健全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服务。

综治保障方面,通过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完善民生呼叫响应机制、构建社区应急防控体系,以平安社区“夯基”工程为着力点,实现保稳定、促和谐、创平安。

科技赋能方面,通过加强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强化社区治理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

明确六项重点任务

《规划》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视角同步规划社区空间布局和发展,着眼于空间、形态、设施、人才、经济、融合多个维度,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空间上,《规划》提出通过建立与城乡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良性互动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分类指导、适时优化城乡社区建制规模,从空间上提升城乡社区人口承载能力。比如,在社区建制规模上,提出按照传统城市社区、集镇社区、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大类别,统筹多种因素,建立城乡社区建制规模分类指导标准。比如,传统城区社区人口规模以1500-4000户、常住人口4500-12000人为宜;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以常住人口800-2000人为宜。

形态上,推进社区形态更新、生态换新、业态更新、文态塑新、心态调新,通过“五态”同步提升,将传统居住型社区建设成为高品质美丽宜居街区。

设施上,结合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加快补齐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全面覆盖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供给体系。

人才方面,要强化专业社工人才支撑,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构建全周期职业化的社区人才体系,为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经济方面,积极发展社区社会企业、社区基金、社区服务业等,培育直接面向居民的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经济,激活社区造血功能,为持续优化社区治理提供物质支撑。

《规划》特别提出了融合,要推动易地集中安置社区社会融入、促进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发展融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与全省城乡社区融合发展。

首次把发展治理作为《规划》主题

民政厅表示,《规划》将发展和治理作为主题,这也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以发展和治理为主题的规划。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的“社区发展”部分对社区经济发展作出了专节规划,旨在引导各方面把握遵循社区治理工作的发展属性,改变“抓社区就是花钱”的旧观念,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或企业开展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场景,激活居民消费潜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促进社区发展有利于激活社区造血功能,为社区治理持续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创新社区治理,可以在强化提升传统社区的服务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激活社区的经济属性,反向助推社区发展。《规划》的“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部分在内容上既突出了发展的基础支撑重要性,又保证了治理的内在逻辑自洽性,呼应了发展与治理互促互进的良性格局。

注重社区治理机制创新

《规划》强调要抓好示范引领。在总结“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经验成果基础上,《规划》提出要实施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开展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及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认定一批省级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及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并开展社区治理服务创新综合试点,进一步支持打造一批“特色社区”,以创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丰富治理模式。

同时,《规划》就社区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了6项机制创新,即资金投入、权责对等、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内生动力和人才培养,坚持软硬两手同时发力。

“硬件”上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和“亲民化”改造,“软件”上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推动社区服务项目化,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做优社区服务,不断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政策体系。这不仅加强了政策保障的力度,更有助于推动实行省级统筹、市县两级具体负责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更好的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记者 李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