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强调,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走进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
一区跨川渝 改革“试验田”
川观新闻记者 方小虎 张守帅 赵荣昌 李天锐 邓涵予 视频 /摄影 吴枫
加快毗邻地区合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2021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的批复,这是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新区,意味着川渝两省市将以新区为载体,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川渝接壤处,一跃成为“试验田”。新区设立以来,建设进展怎么样,改革创新取得哪些突破,发展前景如何?6月22日至2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来到川渝高竹新区,遍访镇村企业和项目,广泛对话干部群众,看变化、察趋势、问未来。
鸟瞰川渝高竹新区。
名声在外的“溢出效应”
带动农业农村成投资热土
6月22日,天气闷热无风,稍在室外站一会儿,35摄氏度的高温不由让人汗湿衣衫。听着虫叫蝉鸣,我们在高竹新区蹲点的第一站,来到高滩镇长渠村,一个椒香四溢的村庄。
高竹新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由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部分区域组成,长渠村距离新区管委会约莫5公里,处于核心区域。
我们碰到“椒农”蒋光明时,他顾不上炎热,正招呼工人加快剪枝进度。500亩种植基地首次全面挂果,“天气预报有强降雨,必须抢在前面收一茬”。名为“天知椒”的树种低矮粗壮,工人不需要从树上徒手摘椒,而是把枝条剪回去用机器分离,清洗、蒸汽消毒、风干、筛选……他的加工车间,热度更胜一筹。
昀玮农业生态园业主蒋光明为返乡创业人员,现已成为当地的九叶青花椒种植大户,主供重庆市场。
“投身农业,我算‘半路出家’。”蒋光明在简陋的办公区抓起一把干花椒,邀请记者感受一番香麻上头的快意,随后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我从渝北区开车过来考察,开了两个半小时;去年6月南北大道二期通车,到渝北区批发市场,一个半小时;明年三期通车,只要40多分钟。”聊着聊着,蒋光明揭开了他敢在长渠村投下500万元的底气所在,“距离重庆近”。
高滩镇与渝北区茨竹镇接壤,是距离邻水县城最远的乡镇,又是距离重庆市区最近的邻水乡镇。镇上80%的企业来自重庆,90%的企业为重庆产业配套。
蒋光明也不例外。他今年有望收获的20多万斤青花椒已被“订购一空”,主要供应重庆市场。“赶上川渝共建高竹新区,真是意外之喜。”蒋光明说,他为花椒基地取名生态园,是希望今后新区人气旺盛起来,能从农旅融合发展中再增加些收益。
邻近的八家山村,同样迎来了“喜事”。傍晚时分,村支部书记谭显辉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一边与我们远眺枝叶繁茂的李子林、梨树园,一边直抒胸臆,“产业发展得踏实,选的人很可靠。”
谭显辉在村上工作了30年,从村文书干到村支书。他说:“这些年川渝合作升温,很多人到村上考察投资;我们也在选,要有实力、有技术,只当‘翘脚老板’的不要。”
村民最终选择了何跃宽。他之前在渝北区种植苗圃,到八家山种植果树后,夫妻二人干脆搬到村上,并修建了可存储100吨鲜果的气调库,被村民笑称“带着‘嫁妆’嫁来的何老板”。
来自重庆渝北的何跃宽,2018年来到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了耀宽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李子产业,供川渝游客采摘。这是李子树林。
在高滩镇,随着高竹新区拔节生长,荒坡变果园,河池成鱼塘,曾经少人问津的一个个乡村成了投资热土。谭显辉说,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获得了就业机会,“青壮年劳动力在回流”。
来自重庆渝北的何跃宽,2018年来到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了耀宽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李子产业,供川渝游客采摘 。这是采摘下来的新鲜李子。
记者采访时,镇上正为群众办理公交卡,到重庆的跨省城际公交即将开通,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享受“重庆待遇”。
改革成效的形象体现
用上“四川电”“重庆水”
巴山夜雨来得迅猛,将气温降低10摄氏度左右。6月23日清晨,高竹新区两侧的华蓥山、铜锣山麓云雾缭绕,空气清新舒爽。
9时许,新区企业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余向,几乎与我们同时来到新区供电服务中心,他此行目的是向中心负责人陈秘咨询如何降低用电成本。供电服务中心于一周前揭牌“迎客”,它有一套“黑科技”,用大数据监测和分析企业用电情况。
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
陈秘打开大数据平台,随即挑出几张欣悦精工的用电图表,其中一张显示:该公司4月份峰时用电占比48.3%、谷时占比6.22%。当前新区高峰时段每度电8角5分左右、低谷时段2角5分左右,陈秘给出建议,合理优化用能时段,尽量增加谷电比例。余向竖起大拇指,心悦诚服、连连道谢。
川渝电价有差异,全年拉通算,四川区域每度便宜1角至2角,新区企业执行哪边电价?陈秘给出答案,“用四川的电”。而在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唐家文向记者讲述用水情况,则是“用重庆的水”。
高滩镇水资源匮乏,遇到旱季,企业和居民经常遭遇“水荒”。去年6月,一项跨省域的调水供水计划顺利实施——从3公里外的渝北区茨竹镇卫星水库引水,解决了常年困扰高滩镇的用水难题。
企业和居民得实惠,背后是一场系统化的改革试验: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高竹新区横跨川渝两省市,分界线两侧,仅税费方面,梳理出的差异事项就有801项,在工商注册、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管理权限、公共服务等领域也有很大政策不同。推进改革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在区域内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制和改革创新体系。
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
去年底,川渝两省市为高竹新区制定了7个方面、28条支持性措施,坚持的一条原则令人印象深刻:“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
“通俗说,哪边政策支持力度大,哪边措施对市场主体最有吸引力,就用哪边的。”唐家文坦言,他们有十足的动力做这件事。“换个角度看,两省市接壤处还意味着距离两边主城区都远,只有坚定不移探索改革,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管委会院子里,停放着渝B、川X牌照的车辆,渝北区、广安市派出干部合署办公,住在一起、干在一起,齐心协力推进新区建设。如何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是实现精诚合作的必答题。渝北广安两地对等注资10亿元成立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综合运营商,在分配上坚持“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从而构建起跨省域市场化、公司化开发运营新模式。
“用脚投票”的市场检验
更多大项目“静待花开”
站在新区制高点胡家梁子平台,新区面貌尽收眼底。我们蹲点这几日,不断有来自发改、税务等部门的专家在此听取情况介绍。唐家文说,新区已制定《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差异政策执行规范(1.0版)》《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内测版)》,目前正量身编制《建设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1.0版”“内测版”“量身编制”,这些词汇本身就有浓厚的改革色彩,预示着各项工作未来还有较大迭代升级空间。比如,801项税费差异事项目前已统一规范725项,今年有望全部统一。
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成效如何却要交由市场检验。目前,新区入驻企业171户,建成投产72户;新区成立以来,累计新签约重庆工职院高竹校区等33个项目、协议投资310亿元。
四川发展是率先布局的“龙头企业”之一,总投资23亿元的科技创新中心基地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撑着一把小伞,项目负责人陈永剑在工地的雨幕中向我们聊起他的大梦想。“我们一边建设一边招商,已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重庆大学低碳研究中心、四川省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签约,还有一批重磅项目即将落地。”他大手一挥,指向项目背靠的山头,我们顺着望去,8个大字扑面而来:争创国家科创中心。
厂房早已启用,办公楼才动工不久,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策略尽显务实之道。总经理杨亮亮逢人喜欢把“活下去”作为口头禅,却对争做新区第一家上市企业的路径谋划得一清二楚。该公司主要产品IXPE发泡棉在汽车、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生产工艺和水准已达到欧盟标准,搭乘中欧班列(成渝)号沿着丝绸之路打开国外市场,正是他的“杀手锏”之一。
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在川渝高竹新区投产,其生产的高分子材料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在建的科创基地,到渝兴宇新材料公司,均体现了高竹新区的工业主导产业定位: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与重庆市产业高度匹配。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前不久邻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高竹新区想方设法保障一批企业“戴好口罩抓生产”,缓解了重庆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供应链压力。
“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坚决不要。”新区投资促进和经济运行中心主任杨继刚说,新区制定了投资负面清单,以及产业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将一批产值高但不符合定位或达不到投资强度、亩均产出、亩均税收等控制指标的项目阻挡在外,“我们后发更要高点起步。”
杨继刚来自渝北区,他新区宿舍一墙之隔,住着新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杨航,后者来自广安市。两人一个负责项目招引,一个负责项目建设,系紧密合作的“上下游”。杨航时常打趣,“弄个大的来,让我一干三年。”杨继刚坚信大项目一定会变得更多,新区成立至今,前来考察或接洽的企业有上千家之多,“大家各司其责不松劲,未来很好,‘静待花开’。”
近年来,川渝高竹新区乘势而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
蹲点手记
为改革者加油鼓劲
融入重庆发展,一直是川东小镇高滩镇的梦想。从设立县级高滩园区,到升格为川渝合作高滩园区,再到纳入川渝高竹新区范围,短短几年间,小镇发生了奇妙的命运“三级跳”。
渝北区、广安市的建设者们,以改革的名义汇聚到这片热土,在无先例可借鉴的背景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相比将整片区域“托管”或交由某一方“代管”模式,这项改革需要把分属不同行政区域造成的差异一一熨平,挑战有的来自政策层面,有的是技术层面,有的需要川渝省市人大部门同步授权,甚至有的亟待国家上位法及相关部门支持。改革有多难,意义就有多大,特别是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蹲点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干部的风风火火和责任担当。他们说,闯新路的历史耐心,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份崇高的使命,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我们采访中遇到的“85后”王绍宾,辞去国企中层身份,奔赴200公里投身到这项变革中。渝北区新派出的一批干部即将到位,新区“拓荒牛”又会多出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新面孔。
祝愿高竹新区,这块正起势于川渝之间的“试验田”,按下“快进键”,大步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