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的时辰丨子时的快递:夜幕下,转运中心的“速度与激情”

2022-11-07 21:50: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徐浩程

编者按

时间,是记录奋进的指针。省委作出“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的部署以来,全省上下不舍昼夜,接续拼搏在经济发展的第一线。

以时间为观察轴点, 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拼搏的时辰”全媒报道, 通过捕捉十二时辰的拼搏图景,展现我省各地各行业拼经济迎难而上、加压奋进的火热场景和精神风貌,敬请垂注。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摄影 吴枫

“买它!”11月3日晚,成都市民小何窝在床上看直播,22时37分,将一箱方便米粉抢入囊中。付完款,她习惯打开“我的订单”看一眼物流信息,中午下单的眉山柑橘显示“已到达成都转运中心。”正准备退出,“叮咚”声响起,手机又发来米粉的物流提醒——您购买的商品已发货。“好快,刚刚才下单的嘛。”

手机上频繁更新的物流信息,是成千上万人共同“拼”出来的速度。今年“双11”第一枪已经打响,夜深人静的时候,买家睡了,卖家休息了,物流却“越夜越忙碌”,一幕幕快递版的“速度与激情”正在转运场内上演。

分拨场人机连轴转,一小时转运20万件快递

中通快递成都转运中心是四川快递量最大的转运中心,每年从这里进出港的快递约占全川总量的20%。临近“双11”,快递量逼近峰值,每天有超过500万件包裹从这里进出。

23点到次日凌晨1点,是十二时辰中的子时,也是这里一天中忙碌的开始。

23时03分,记者还没走到转运中心大门口,蛋炒饭、麻辣烫的香气先飘进了鼻孔,一条长街上,小吃摊鳞次栉比,送货卡车司机、夜晚下班的快递分拣工人把这里变成了热闹的深夜食堂。

从小摊的间隙中挤进转运中心,第一感受是声音——“轰隆隆”的机器声唱主角,“嘀嘀嘀”的汽车喇叭声打配合,人喊话的声音、小推车碾压地面的声音、纸箱落地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重叠,好似一场生产线交响曲。

忙碌的货物传送带。

23时15分,几辆卡车在卸货卡口刚刚停稳,几个“蓝马甲”一拥而上,把货物麻利地搬上传送带。十多个卸货口中,有一辆卡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吐”出来的货物“长”得一模一样,走近一看是眉山发货的柑橘。

“为什么这批货如此整齐?”记者问身边的分拣员刘界。

“什么?听不清,稍等会哈。”问题淹没在机器轰鸣声中。

15分钟后,刘界才在停机的间隙回答了记者的问题。23点30分,是晚班工人的夜宵时间,人机“充电”半小时,为更忙碌的凌晨做准备。

刘界是华北组晚班分拣员,今年是他经历的第四个“双11”,“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忙,水果越来越多。”刘界说,眉山的柑橘是“双11”的热卖单品,最近一段时间,他经手分拨的货物中“爱媛”占了一半。

“滴滴滴”三声提示音像冲锋号,在零点准时响起,分拣员们火速在流水线上集结,他们的面前,各式各样的包装纸箱正像洪水一样涌来。刘界匆匆结束了与记者的对话,继续忙碌起来。

零点到1点的1个小时内,共有5000多箱眉山柑橘“跑”上分拣线,超过20万件快递从转运中心进出流转。

5000多箱眉山柑橘“跑”上分拣线。

凌晨1点多,进出都满负荷运作

今年电商继续拉长“双11”周期,大促从10月24日开启,快递曲线也从“单峰”变成了“双峰”,对收派、中转、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弹性能力带来考验。10月31日“尾款日”第一波高潮到来前,中通快递成都转运中心已经做足了准备。

“除了增加人手和车辆,我们还为柑橘等四川农特产品开辟了转运绿色通道,在保平稳的同时,也为川货出川提速做好服务。”中通快递成都转运中心经理郭琪说,以眉山柑橘为例,中通将末端服务延伸到果园基地,实现下单即揽货,省内实现次日达,省外基本做到48小时送到家。

随时待命的物流运输车辆。

今年“双11”物流速度快再次登上热搜,甚至被不少想要退货的“尾款人”吐槽:“还没来得及退款,快递已经到了楼下。”秒发货的关键之一是仓储前置。今年不少快递公司增加了前置仓配比,消费者下单前,货物已经放在了快递转运中心的仓库。

中通快递成都转运中心也赶在“双11”来临前优化了云仓,利用实时大数据提前预判品牌的销售高峰与低谷,帮助品牌抢先部署货品、仓储与运输,并新增自动拣货机器人。“只要订单一来,5分钟内就可以打包发货。”中通云仓四川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10月31日至11月3日的第一个高峰期,共发出30多万订单,多数产品为川味小吃、调味料等。不仅如此,今年双11中通云仓还对包裹进行了“瘦身”处理,在保证包裹安全情况下,尽量减少快递包装和胶带使用,预计可以减少使用10万张纸张、1万只纸箱。

在距离现在的转运中心约40公里的简阳,中通快递西南总部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产能是现在的2—3倍,一年可以处理15亿件包裹。“争取明年‘双11’就用起来。”郭琪说,新场地设备效率更高,时效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记者探访的两个小时中,郭琪也在场地里巡查了两圈。凌晨1点到了,记者准备离开,郭琪接到电话,货车越来越多,内外场交通压力较大,进出都已满负荷运作。他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俯瞰转运场,寻找更合理高效的调度方案。“又是一个忙碌的通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