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村看见中国㉒】巴中:追寻父辈的足迹 共建宜居美丽乡村

2022-11-08 21:51:16来源:四川新闻网编辑:徐浩程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巴中11月4日讯(记者 张韵晗 李赵卓 陈默 张圆圆 摄影报道)“头裹白布、手端旧碗,满脸黝黑,岁月般的皱纹刻在脸上无法磨灭。”这幅画你是否还有印象?不错,这就是画家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10月22日,记者走进《父亲》原乡——四川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一片承载着老一辈汗水和梦想的地方。

“你对土地使出多大的力气,土地就会为你结出多少果实!”这句挂在《父亲》原乡文献馆的话,是老一辈一直信奉的理念,也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年轻一代的人,虽然不再埋头在土壤中,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怀。

10月23日,记者来到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正是这片土地的呼唤,让他们毅然选择回来创业;也是那份乡愁,让他们带着老一辈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一起努力奋斗,共建宜居美丽乡村!

《父亲》原乡文献馆

听老一辈讲过往 刻在骨子里的淳朴

双城村是著名画家罗中立60年代写生创作地,他在此以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的著名油画—《父亲》,被誉为“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双城村也被誉为“父亲的村庄”。

“耳旁,还想着当年的号子声;梦里,还看见当年战天斗地的场景!时代已回不去,但可以回味。”《父亲》原乡文献馆中,83岁老人朱本动的这句话引人深思。

“你们从哪来?”“我去倒点开水。”深蓝色的外套、鞋上还沾着些许黄土,戴着帽子的朱本动精神格外矍铄,笑着招呼记者和同事们坐下。

朱本动正在讲故事

“从前条件艰苦,但是男女老少都会劳作,只有勤奋劳动、跑得快,才能吃饱穿暖,我也是一直这样教导着子孙后辈。”朱本动回忆,“现在双城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水通、电通、路通,街上闭着眼都能走个来回。”

1963年,驷马公社党委提出农业战线上“攻克三八高地”奋斗目标,即粮食亩产800斤、皮棉亩产80斤、生猪年底圈存8000头。朱本动每天穿梭在4个养猪场,协调饲料用粮、与饲养员种植“猪草”,出色完成了公社下达的出栏任务,被表彰为“模范党员”。

“我作为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去带动其他老百姓,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作为当年“驷马经验”的基层实践者,朱本动挺直了略显佝偻的身体,“现在家乡环境好了,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回来建设家乡,把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劳动才能有收获。”

“爷爷他们那代人对土地的尊重、对家乡的厚重情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罗中立的《父亲》代表了那代人的形象,我虽然在外工作,但是一直秉承着良好家风,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朱本动的孙女朱丹正在老家休产假,家乡的变化让她感叹万分。

巴州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学父辈吃苦耐劳 传承精神不能忘却

走在双城村中,环境舒适、空气清新。房屋错落有致,游客络绎不绝,家家户户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艰苦岁月中走出来的朱本动,是时代的见证者。”双城村党支部书记周银平介绍说,“我们这代人也有为之奋斗的方向,以双城村原汁原味的生态本底、青瓦泥墙的传统村落、独一无二的《父亲》文化,深度挖掘乡土农耕文化和巴山农人精神,打造山区乡村振兴的升级版,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

目前在双城村,本地青年人并不多见,这令周银平很是“烦恼”。“我们有义务和能力去建设家乡,父辈们艰苦奋斗,都是为了这片土地。希望通过‘巴山美村 父亲原乡’项目吸引青年人返乡,增添新鲜血液,三代人能一起为之努力。”周银平对未来充满期许。

与周银平有着同样的迫切期待,希望更多年轻人多为家乡贡献力量的,还有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

“2015年,我为界牌村所有的大学生建了个人才库,每年召集他们座谈,想方设法让他们留下来,共同建设家乡。”回忆起最初的艰辛,李荣华颇多感慨,“一开始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型,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东西很多,只想把它们传承下来、宣传出去。”

近年来,界牌村坚持抓创业、办企业、兴产业、带就业“四业”并举,乡村干部靠前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帮助创业者流转土地,加大基础建设,全方位提供创业补贴、就业奖补、技能培训等帮扶服务。

一块“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牌子伫立在界牌村口,见证着一股股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注入,给界牌村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介绍产品的何九江

做新时代好青年 返乡创业共建家园

在李荣华的号召下,2015年,大学毕业的何九江第一个响应,带着妻子和两个朋友回到了界牌村,做起了农产品电商产业。

“一开始我们也在试错,把农村所有好的东西都收集起来,通过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最后选定了一系列产品作为落脚点。”在界牌村的巴中市沙迴坪家味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何九江拿起展示架上的产品一一介绍,并打开给大家细细品尝。

“熏制豆干入口香滑,软糯回甘!”“泡菜萝卜酸甜可口!”……

好的产品需要时间打磨,创业过程艰辛,何九江一直在坚持。“小时候常听父亲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时常教导我们吃苦耐劳、贵在坚持。现在父亲在工厂里帮我创业,两代人一起奋斗。”何九江回忆起父亲曾经的教导,仿佛历历在目。

经过几年的发展,何九江的团队传承开发近50余种传统农产品,结合微信推文、短视频、直播等内容营销手段,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反馈极好,2021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达473.6万元。

拉着饲草的程柯文

在父母的影响下,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的还有李荣华的儿子程柯文。2018年,程柯文毅然辞去公务员工作,回乡创业,开启“新农人”生涯。

“哞,哞哞......”10月23日下午,在一阵阵牛的叫声中,程柯文开着满载饲草的三轮车行驶在道路上,带着朝气和希望奔赴而来。

“对于这片土地,我们这代人是很有感触的。作为我们的父辈来说,大半辈子都是跟土地打交道,对土地非常珍惜,现在很多土地都荒废了,非常可惜。”程柯文边喂草边说到,“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一起把乡村恢复到从前生机勃勃的景象,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

因为大家共同的坚持,目前界牌村已有11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了8个经济主体,建成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厂1个,建成肉牛、跑山鸡、獭兔等养殖场4个,创立“优士农”“施小厨”“牙巴劲”等电商品牌,年产值2000余万元。

“无论是历史精神还是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和延续。我会继续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总结经验教训,传承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家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共建美丽乡村。”在程柯文的心里,家乡的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是值得为之奋斗的青春之地。

【记者手记】

在双城村,让记者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名画《父亲》,更有朱本动的笑容。无论是回忆往昔艰苦劳作,还是感慨如今国强民富,笑容从不曾从他的脸上消失过。曾经为之奋斗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现在的朱本动儿孙满堂、生活幸福,他经历了时光的流转,是乡村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在界牌村,记者从见到程柯文的那一刻起,他就不曾停过。为了方便劳作衣着简单朴素,笑对生活,忙碌的程柯文一身青春气息。在李荣华的眼中,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能吃苦的年轻人。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当年的“红军精神”,如今成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无论是朱本动、周银平、李荣华,还是何九江、程柯文,这种精神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他们是巴中乡村建设者的缩影,也承载着更多的希望与未来。

如今的乡村还是那片土地,但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早已变了模样。巴中的这片土地蕴含着信念与执着、牺牲和奉献,也充满了艰辛与努力,更拥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激励着这片红土地上的年轻人赓续荣光、接续奋斗,使得今天的乡村,不仅更富、更美,还更有精气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