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老底子”如何焕发新活力?

2023-02-17 10:18:48来源:四川观察编辑:徐浩程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是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它们能否实现高端化,关系到我省“工业主引擎”的动能提升。六大优势产业现状怎么看?未来怎么干?各地正在如何推进?今天起,本台联合省经信厅推出系列报道“工业挑大梁 主引擎有力量”,看制造强省的崭新实践。今天,我们首先关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是四川的“老底子”,它将如何焕新、乘势而上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

记者 佘倩:在我身边的这台机械臂,它的每一次往返运动的轨迹都被控制在了正负0.06毫米之间,相当于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得多。

在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生产的机械臂在出厂前需要进行上万次测试。在以前,这些测试需要不少的人力参与,不久前,企业新引进了50多台机器人让测试流程实现了全自动。此外,20多台移动机器人承包了机械臂的搬运。像这样的智能生产设备,在工厂得到广泛使用。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邓世海:这个生产测试环节(车间),自动化的程度已经提高到70%以上,让我们整个产品不管是在品质上,以及本身的性能都能够有一个大幅的提高。

将装备制造与数字技术融合,是企业的选择,也是成都的选择。翻开《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聚焦“成都智造”,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能级的主路径。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产业处处长 沈江波:下一步,成都将继续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智能化装备及成套生产线,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成都,发力数字化转型,几十公里外的德阳,则专注于重大技术攻关。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本月即将发往岳阳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正在进行总装,这是目前国产化率最高的百万(千瓦)机组,其中的关键装置便是东汽联合国内重机厂研制的国内首支国产化FB2高压转子,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特别是晶粒度、冲击韧性、短时高温持久等指标,优于进口产品。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定骏:这些年,德阳更多的创新政策落地生根和制度供给的不断优化,解决了我们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少“拦路虎”。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清洁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我们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些创新平台,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

2022年,德阳市科技“揭榜挂帅”在全省率先试点,针对企业研发需求,政府提供对接平台并予以立项认可及经费资助。先后揭榜并立项9项,揭榜金额3370万元;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60个,立项金额1118万元。

德阳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王跃林:我们将着力打造德阳科创品牌。聚焦清洁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共性技术,让更多“国之重器”烙下“德阳基因”。

在紧邻重庆的广安,则以配套重庆“汽车和摩托车”产业为抓手,布局自己的制造业。在四川耀业科技的车间里,正忙着生产摩托车发动机气缸体,一季度预计生产60万套汽摩配件销往重庆。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牢牢抓住自主研发,目前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

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 向文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科创24条,对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及平台建设进行支持,我们会继续加强技术创新。

广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李庆:下一步,广安将加强各类产业创新资源要素整合,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为成渝“两车”配套的标志性产业链,打造成渝地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翻开四川装备制造业的这张地图,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共28个。2022年,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产业预计营业收入为7880.1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14%,成都、德阳、自贡、宜宾、广安是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区,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5%。其中,成都重点发展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德阳重点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自贡正建设千亿级无人机及通航产业集群、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和氢能装备先行区;宜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广安聚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摩装备产业基地。

这张体系完备、优势明显的“老底子”,如何焕发新活力?四川已经有了全面的路径,目标是打造2万亿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 副处长 李海波:我们将编制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展成套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装备制造如何提质增效?我省正在创新上下功夫,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这张工业的“老底子”将焕发新活力,积聚新动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