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青藏高原东缘,沿着横断山脉往北延展,有一条绵延起伏的生态走廊。这条生态走廊,南北跨度700多公里,海拔落差5000多米,生活着以大熊猫为代表的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2021年10月12日,中国向世界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它朋友们也与它一道,获得一片更为完整、连续、广阔的家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四川片区占公园总面积的87.7%,这里生活着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公园内野生大熊猫总数的91.6%。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四川参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长征、长江、黄河等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全新探索。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福建、江西、重庆、四川、贵州等15个省(区、市)。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省份,也是长征途中召开会议最多、发生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经历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不可移动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同样是“主力军”。
长江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四川推进这两大国家文化国家公园建设,不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承担着建设生态屏障的重任。
保护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即日起,我们将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进行长期蹲点调研,观察和记录四川在建设这些国家级公园建设中的探索和担当。
川观新闻记者 李鹏 王怀 王国平 薛维睿 特约记者 熊蕊 摄影/视频 卢春阳
“又是它!”2月9日15时24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抬头望向显示屏,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野外实时监控的摄像镜头中。画面上,是一只大熊猫的背影。“3日,我们在同一区域也监测到它踪迹。”
在雅安,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分布在野外的红外相机不仅频繁监测到大熊猫的踪迹,还有更多珍稀动物走入镜头。
视野放大,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大熊猫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大熊猫和它的朋友们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大熊猫王国”里生机盎然。
“捡屎官”遇到越来越多的大熊猫
2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荥经县龙苍沟镇,鸽子花大道两侧的草木开始吐露新芽。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出发,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盘山道,人类活动的痕迹逐渐褪去,树林则愈发茂密,雪也越来越厚。
越过这块牌子,就进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
记者看到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核心保护区”,旁边绘有一只大熊猫的剪影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英文缩写“GPNP”。再向前,就进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这里严格控制人类活动,而这片区域就是付明霞和同事们工作的地方。
这里海拔接近2400米,雪季从上年12月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大雪封山期间,查看监控信息,是付明霞的一项日常工作。
2月9日,大相岭的野外实时监控再次拍到那只倒立撒尿的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供图)
“在同一地点,又拍到它了。”2月9日下午,采访结束即将下山时,付明霞兴奋告诉记者,一个名字为“泥巴山2号”的数据传输红外相机拍到一只大熊猫的背影。
2月3日,位于大相岭的野外实时监控拍到的一只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供图)
“6天前,就是它在镜头前的那棵树,抬起两条短胖的后肢倒立撒尿,这只大熊猫应该是个‘小伙子’。”付明霞讲解道。
2017年,四川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研究生专业为“动物学”的付明霞,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到当时的大相岭自然保护区,此后又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的工作人员,亲历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从体制试点到成立的全过程。
付明霞。
虽然和“泥巴山2号”拍到的大熊猫算是隔屏相见的老朋友了,但在近五年的野外监测中,付明霞还未遇到过野生大熊猫。
“大相岭山系有六千多平方公里, 根据2015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以下简称‘四调’)公布的结果,只有38只大熊猫活动,种群密度相当低,偶遇的概率太小了。”付明霞说,现在更多是根据大熊猫的粪便、活动痕迹以及视频监控来监测大熊猫的数量和种群结构等信息。
粪便检验是主要手段。采访中,自称“捡屎官”的付明霞从实验室的冰柜中,拿出一份大熊猫粪便,这是她的同事去年11月份捡到的。
付明霞展示一份呈“纺锤状”的大熊猫粪便。
“呈纺锤状,一头较圆钝,一头较尖,很像烤红薯。”付明霞说,工作人员在野外遇到大熊猫粪便时,首先通过粪便表面的光泽度完整度,再结合当时的天气、气温、湿度等辨别它的新鲜程度。一般3天内的大熊猫粪便可以视作新鲜粪便,冬季可将时间扩大至7天以内。
新鲜的大熊猫粪便捡回来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取样本,记录下捡到的时间、地点、海拔、经纬度等信息,再送去专门的机构进行监测,通过提取DNA,分析栖息地大熊猫的性别、年龄、种群、亲缘关系等信息。
“在山上这么长时间,一年里也只能捡拾到一两次新鲜的熊猫粪便。因为少,这些粪便我们也不舍得扔,都暂时冻在冰柜里。”付明霞有些羡慕地说:“宝兴县那边的同行,遇到大熊猫、捡到粪便,是常事。”
正如付明霞所说。2月10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片区采访时,正赶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蜂桶寨中心管护站的巡护员张玉兵和两位同事下山,他们手里拿着的是当天最大的收获——两份大熊猫刚排泄不久的粪便。“还很新鲜,是竹叶便,你们闻闻,没有异味,还有一点竹叶的味道。”张玉兵根据粪便的大小初步判断,这是一大一小两只大熊猫留下的。
2月10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蜂桶寨中心管护站的巡护员张玉兵在山上捡到的新鲜大熊猫粪便。
“海拔:2710米、地点:杨柳坪……”填写相关信息后,张玉兵把粪便样本放进专业的冷藏柜中,待第二天送去检测。
“最近几年,我们小组基本每月都能捡到一份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巡山20余年,张玉兵眼见着大熊猫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数据显示,宝兴县野生大熊猫数量从第三次调查的143只增加到“四调”时的181只,在大熊猫的县域分布中,居全国第二。
打通栖息通道让大熊猫“跨区交友”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面积290平方公里,是大熊猫大相岭山系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四调’时,保护区有7只大熊猫,现在我们监测到有11只。”付明霞解释,增加的原因除了本地种群增长外,还有可能是“别的地方”的大熊猫跑过来了,说明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全国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六大山系。地域面积看似广大,但由于大江大河、深沟绝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成许多“孤岛”,大熊猫种群也被局限在小面积的栖息地中,进而导致近亲繁殖概率增加,加大了灭绝风险。
付明霞介绍,大相岭山系的野生大熊猫分为新庙、泡草湾、二峨山3个局域种群,其中泡草湾和新庙被国道108线分割,一度导致这两个局域种群的大熊猫“无法交流”。科学家推测,照此发展,大相岭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将在100年内消失。
为此,四川在108国道两侧规划修建了泥巴山大熊猫廊道。
什么是“大熊猫廊道”?“是指大熊猫在两个适宜生活环境中往返活动需要经过的区域。”付明霞说,“通过科学手段,对廊道地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从而让相互隔离的栖息地连通,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效果很快显现。2019年秋季,安置在泥巴山廊道的红外相机首次拍到大熊猫幼崽,此后又多次拍到大熊猫在此活动的影像。
事实上,泥巴山廊道不仅连接大相岭山系内部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重要通道。根据“四调”显示,邛崃山系野生大熊猫数量为528只,在六大山系中排名第二。宝兴县就是邛崃山系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区域。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意义在于能够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根据规划,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一共要建9条大熊猫走廊带,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让大熊猫的家园尽可能地连接起来。
此外,为复壮孤立的大熊猫小种群,荥经县建设了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
2018年12月,放归基地正式启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野化训练的圈养大熊猫“和雨”“星辰”入住。2019年6月,大熊猫“倩倩”入住基地。
“基地相当于圈养大熊猫走向野外的学校,在这里,它们要学会各种野生技能科目,学习完成后,就可以‘毕业’了。”付明霞说:“目前野化训练的三只大熊猫已顺利适应大相岭的气候特征,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态。”
冬季寒冷,夏天炎热。付明霞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里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快乐。(图由受访者提供)
国家公园保护的不仅是大熊猫
“珙桐,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毛冠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独花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从成都出发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出雅西高速龙苍沟收费站时,可以看到公路两侧挂着道旗,每一面旗子上都有一位“大熊猫的朋友”的介绍。
道旗上展示的信息,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内生机盎然的缩影。
去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2年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名单”,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推荐的“四川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建设”案例,成为全国40个优秀案例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目前,荥经片区内有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有着“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珙桐,荥经境内生长着世界最大的30万亩野生珙桐林群落。
在宝兴县,“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也正享受着和大熊猫相似的保护待遇。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自然教育师何冬兰介绍,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的高寒地区分布的大型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性易危物种。它和大熊猫一样,都是在宝兴县邓池沟被科学发现并命名的。
1992年,我国首个绿尾虹雉研究中心在宝兴县蜂桶寨乡设立,正式开始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研究,目前已形成国内唯一的人工圈养种群。
“在2012年,我们曾放归3只。目前中心还有17只绿尾虹雉,它的人工繁育比大熊猫还要难。”何冬兰介绍说,“接下来,中心将参照大熊猫人工繁育经验,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提升。”
在绿尾虹雉研究中心的旁边,是投用不久的蜂桶寨自然博物馆,里面展示着来自在宝兴的2000余件动植物的标本。
宝兴,取自《礼记·中庸》中的“宝藏兴焉”。在宝兴县林业局副局长熊平看来,宝兴最大的宝藏就是境内分布的1083种野生动物,1837种植物,其中模式动植物602种。也就是说,有602种动植物(及亚种)是在宝兴境内被“首次发现且被描述并发表”。
“近几年,通过保护旗舰物种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熊平说,大熊猫国家公园是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宣布正式设立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闻多一点】
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6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区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7.7%,涉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眉山、阿坝等7个市(州)的20个县(市、区),这里生活着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国家公园内野生大熊猫总数1340只的91.6%。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熊猫国家公园按照管理目标、用途及管控强度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人为活动和开发性、生产性项目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管制。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四川探索的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径,有效化解了人与动物争环境、保护与发展争空间的客观冲突,为同类地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经验。
目前,由川、陕、甘三省共同编制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2—2030年)》已完成上报并持续优化完善,空间布局、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也在同步编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