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钦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圆桌嘉宾:
宋光辉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
刘渝阳省社科院自贸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唐俊 川商总会党委副书记、执行秘书长
1月,四川省数据局正式挂牌……新年伊始,四川再度吹响机构改革的号角。那么,从更大视角来看,今年四川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空间?
1月11日上午,四川省数据局在成都正式挂牌。郝飞/摄
专家们指出,当前四川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要着眼解决“现实倒逼而产生的问题”,还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样,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四川扩大开放空间不能止于既有的做法和路径,还需要“练好内功”与“扩大朋友圈”相结合,找准方向、选准切入点,以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那么,2024年四川该怎样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如何立足省情实际谋划一批“小切口、大纵深”的改革?四川扩大对外开放的抓手是什么?日前,四川在线记者邀请政府、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
看空间:聚焦九个方面着力改革,“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拓展“朋友圈”
记者:2024年,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空间有哪些?
宋光辉:今年1月4日,2024年改革工作要点就已经印发。明确了9个方面“改”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营商环境、县域内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文化体制、民生保障、党的制度建设和纪检监察等重点改革等方面。
“扩”的方面,重点是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上想办法、出实招。“引进来”方面,主要是深化贸易投资领域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同时,努力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实施“四川造优势产品出海”行动,开展“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外贸企业培育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朋友圈”。
刘渝阳:宏观上说,“改”与“扩”的空间,就是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简单地说,就是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好全国发展的战略腹地的定位,服务好四川现代化建设。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痛点、难点,就是我们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
微观上讲,“改”与“扩”的重点,对内,是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卡点、堵点。特别是,如何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隐性和显性的壁垒;对外,是通过省级立法、政策修订和标准规范的实施,进一步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的距离。
看方法:保持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选准改革切入点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
宋光辉:改革本就是一个“立”与“破”的过程。而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因此,把“立”放在优先位置,就是要把完善既有的体制机制放在前面,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该破的也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敢于打破利益格局的藩篱,勇于破除不适宜的体制机制弊端。比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就要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制先立起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注意把握好破除旧发展方式的力度和节奏,兼顾好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协调性。
唐俊:这是一个改革节奏的问题。要做到先立后破,政府在出台刚性政策时要避免又急又陡。换句话说,要充分考虑企业乃至政策作用对象的适应性,留一点转圜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四川能源化工产业产值已突破万亿。几年前大抓环保的时候,一些地方给了一定时间让企业配套治污措施和设备。就这么一个短暂的缓冲期,就救活了多少项目和企业。
所以,在新的增长点、新动能、新的模式还不能完全支撑发展时,对既有的模式和存量的业态要多一点包容。
记者:如何理解“小切口、大纵深”改革?当下四川类似的潜在改革领域有哪些?
宋光辉:从改革实践来看,重大改革往往是从小切口突破的,小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今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在各领域办成几件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比如,聚焦群众和企业反映部门协同配合不到位、办事来回跑等突出问题,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努力为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唐俊:在我们看来,能让企业和广大群众能感受到便利、有好的体验的改革,就是小切口、大纵深的改革。例如,进一步缩小民企、国企融资成本差距,其实就是这一类的改革,能做到会激活更多的潜能。
看重点:扩内需、改供给、搞开放同步推进
记者: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改革的重点领域。在您看来,如何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宋光辉:我的建议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用产业升级来改善供给侧,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尤其要力争做到“无中生有”,努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
二是着力增强内需主动力,这方面首先要拓展就业渠道,增加老百姓收入,创新消费场景,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同时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刘渝阳: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比较关注的是扩大内需,有了需求才会有供给侧的变化。
具体来说,除了发消费券之外,我们首先要把扩内需的重点放在有能力消费的群体上,特别是中高收入的群体上。因为他们的消费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简单点说,吃一顿大餐和买一辆汽车对于带动就业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其次,要创造消费热点。去年以来,淄博、哈尔滨先后走红,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和旅游业。我们四川的资源禀赋可以说比他们还有优势,那么,四川能不能火一把?
记者: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焦点。就目前来看,四川如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宋光辉:从实际情况来看,四川这方面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2”政策措施,围绕进一步优化“政务、法治、要素、创新、作风”环境,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涉及的融资、用工、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物流等要素成本,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改革举措。
比如,通过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等。
唐俊:市场主体有信心才会有活力。而想要让市场主体对政府有信心,前提是干部的肩上的包袱要卸下来,责任要担起来。这样,企业家才愿意跟你说实话、讲实情,干部也才真正能感同身受。所以,省级要尽快出台政商交流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政商交往的边界。
同时,建议政策要保持相对稳、落实要保持快。“稳”,是数量不用多也不要随意增减,是落实过程中措施不要随意加码、缩小。比如,现在猪价很低,出栏一头猪要亏上百元。在企业的呼吁下,有的地方减去了生猪出栏自我加压部分的指标,让企业亏损少一点,让市场转机多一点。“快”,是政策宣传解读的速度和企业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要快,去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政策红利,有的还没有释放。
记者:开放也是改革。四川正在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该如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宋光辉: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
最近,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出放宽来华外籍人员申办口岸签证条件等便利措施,不断畅通外籍人员来华渠道,这些都是重要的利好政策。
接下来,我们将抢抓国家重大政策利好,做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落实好《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二是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商贸、文旅、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升级;三是探索建立消费投资联动机制,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设立消费类重点投资项目库,搭建消费投资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形成消费有支撑、投资有回报、相互能促进的良性循环。
刘渝阳:过去,四川的外贸,特别是出口集中在部分外企和龙头企业上,产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上,外贸对象集中在欧美市场上。
新的一年,四川要一手扩大内需,合理增加进口,更要一手鼓励更多企业携带的产品走出国门。具体来说,要抓好外贸外资平台建设,特别是用好既有的综保区、自贸区等平台,发挥好他们在对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和招引外资的领头羊作用。同时,要重点拓展东南亚、南亚、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的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而且产业结构和四川高度互补,是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优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