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之间看四川万千气象——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观察

2024-03-11 17:02:43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张守帅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日本共同社、彭博社、俄罗斯金砖电视台等89家境内外媒体的156名记者,来到会场旁听代表审议发言,在记者提问环节踊跃提问。

时隔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后,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重回媒体视野。此时的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此时的四川,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跻身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长风破浪、阔步前行于新时代新征程。

有问必答,开诚布公。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到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开放团组活动中的一问一答间,向世界展现出开放自信、创新进取、蓬勃向上、达观友善的四川。

“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亲身领略四川山水的壮美风光,体验四川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受四川人民的热情好客。”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王晓晖发出盛情邀请。

为什么来四川?从开放团组活动这样一个窗口,已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3月10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图为人民日报记者在提问。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欧阳杰 摄

大省四川 崛起重要增长极

全国人代会为媒体观察四川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四川代表团代表数量约占全国人大代表总数的4.97%,2023年四川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8%,两个数据鲜明标注了四川的省情特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四川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一年再次来川视察,寄予全省人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目标期许和新的使命任务,要求尽快形成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总书记出了题,四川如何答好卷?这引起媒体浓厚兴趣。

“两大战略”揭开发展成绩。

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川渝两省市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着力发挥双核联动作用,壮大成渝主轴、推进中部崛起,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81986.7亿元,在2021年突破7万亿元后,用两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现场媒体在提问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成渝地区有希望打造继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省委发展战略走深走实。会场提供的《这里是四川2024》省情读物显示,2023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2.7万亿元;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经济总量分别突破4000亿元、6500亿元、5300亿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加强劲有力。

许多代表这两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国际宏观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四川遭遇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全省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特别是去年“奋起直追”“逆风翻盘”,更加坚定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底气和信心。

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大省有大省的责任担当。代表在审议发言和回答记者时,为四川精准画像——

看端稳“中国饭碗”,四川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份;去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生猪出栏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实现了“天府粮仓”更充盈。

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四川是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能源保供方面,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就有24立方米来自四川,每100度水电就有30度来自四川,作用十分显著。

看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总径流的三分之一,贡献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2023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成效明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四川而言,就是要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显晋位,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中挑起大梁。

科创四川 西部创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这次全国两会最热的词之一。媒体普遍关注,四川作为科教大省,凭什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凭什么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四川科教资源丰富,目前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在川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各类科研人员35.5万名,在川两院院士67位。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四川省委召开专题读书班,主题就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代表在回答中介绍的四川案例,对此作出生动诠释。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托卡马克装置,去年8月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在凉山州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在海拔4410米的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通过国家验收,前不久发现了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同设于稻城的子午工程二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四川代表团介绍,全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四川将一手抓技术革命性突破,一手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其所提及的国产大飞机C919、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重大创新成果,都有“四川造”的身影。

如去年3月,东方电气设计生产的我国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G50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解决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的空白,被誉为“争气机”。

而东方电气下线的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机组满发时,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清洁电能,能够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

颇具信号意义的是,春节后四川“新春第一会”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吹响了大力实施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的号角。

当前,四川正瞄准六大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回答记者提问,四川披露了今年的“1号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此前,四川密集召开会议,研究加快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强调要以等不得、慢不得的万分紧迫感,谋深谋准谋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抓手、突破口和落脚点,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

四川再次对“1号创新工程”表态: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

烟火四川 不一样的沸生活

四川代表团会场外,摆放着“川味十足”的文创产品,大熊猫玩偶、变脸公仔、三星堆便笺纸、地标场景AI明信片……

俄罗斯金砖电视台记者冯昆印象中的四川,年轻人有朝气、企业有生命力,极具烟火气。

俗话说,吃在四川、游在四川,一半是麻辣鲜香,一半是山川湖海。2023年四川火热的消费态势,验证了冯昆的判断。

这一年,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2769.5亿元,同比增长7.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3.4亿元,同比增长9.2%。

数据背后——是“出行热”,2023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3,其中天府国际机场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全球繁忙机场行列;

是“旅游热”,四川A级旅游景区去年共接待游客6.38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0.24亿元,分别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5.26%和17.56%;

是“演艺热”,去年四川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场,演出场次、观众和票房稳居全国前列,部分场馆档期已排至今年8月,很多演出票开放预订即“秒光”。

“沉睡三千年,再醒惊天下。”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1500多件(套)新老文物集中亮相,铺展开光辉奇绝的古蜀文明画卷。

关于三星堆遗址考古和文物保护自带“流量”,是记者关注和提问的重点。这也延伸出另外一个话题,四川如何进一步繁荣巴蜀文化,增强自身发展魅力?

今年四川将实施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巴蜀书画传承创新工程、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三星堆、三苏、蜀道、三国文化等为题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重点出版项目。

成都介绍的做法是让文化走进场景、融入日常生活。比如,融合历史文化和时尚潮流打造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打卡地。由城市工业遗存“变身”的东郊记忆公园,兼具现代烟火气息和时尚元素,2023年超900万人次入园。在特色旅游场景打造中,成都将恢复川剧变脸秀常态演出,举办都江堰放水节、客家水龙节特色民俗活动等。

四川拥有8300多万常住人口,且呈现净流入态势。代表团重点向与会记者介绍了抓民生大事、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情况。

在财政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四川千方百计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全国倒数第1位提升到第22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全国第24位、22位提升到第21位、19位。

自2022年起,四川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当年完成5800部、超过前十年总和,去年又完成4900部,今年还将完成4000部以上,帮助老年人实现自由上下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四川的实践也从一个侧面向外国媒体说明,为何中国人总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拼搏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走向“人和”。

开放四川 闪耀世界舞台

参加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保加利亚《言论报》记者塔尼亚·格卢赫切娃专门佩戴了一件有特殊意义的大熊猫胸针,那是她去年参加成都大运会期间获得的。

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共赴青春盛会。

格卢赫切娃说,她今年将赴成都报道世界园艺博览会。实际上,据现场介绍,成都今年还将举办羽毛球“汤尤杯”、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等20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或将进一步延续格卢赫切娃“蜀与她”的缘分。

一位外国记者的经历,成为四川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鲜活注脚。目前,成都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已恢复拓展至48条、居中国中西部城市第1位,有54个国家的公民从成都口岸过境,可享受144小时过境免签停留政策。

四川切实加强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去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稳居全国第1位,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叙毕铁路开通运营,省内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成自宜高铁建成通车,搭建起香港与成都之间的高铁快速客运通道……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放眼全川,在川领事机构达到23个,四川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475对,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81家;全省国际直接投资到资245.2亿元、同比增长6.5%,合同外资实现616.6亿元、同比增长118.7%;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9500亿元,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77.6%、44.5%、22.2%……这些都彰显出四川开放的活力,也闪耀着“投资四川”品牌的光辉。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添动力、增强活力。回答记者提问时,四川代表团专门介绍了在川投资兴业情况。今年1月启动建设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630亿元,是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制造业项目。而在2023年,四川工业投资增长22.3%,为近十年来最快。

有外籍记者问,“从哪些方面增强外国朋友的体验感和便利度?”回应关切,成都将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提升国际支付便利化程度,鼓励更多零售企业开展离境退税业务。其中,推动更多商户开通外卡POS机,看似“事情不大”,却是针对性解决外籍人士的支付难题。

代表回答问题几乎都以“邀请”结尾。有的说,“欢迎大家来四川,和我们一起探索和享受四川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历史风韵和现代风情。”有的说,“来品尝万源黑鸡、开江小龙虾、大竹醪糟,感受巴山蜀水的物产富饶与农耕文明的历史厚重。”有的说,“多到成都走一走、看一看,到四川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开放团组活动结束那一刻,会场响起熟悉的旋律《成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