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资料图
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以160公里时速运行,每公里实际平均能耗仅为5千瓦时,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前不久,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当前,我国氢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扩大,创新步伐加速,产业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氢能具有制备简单、补能迅速、储备方便等优势,对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中国,美国、欧盟、日韩、印度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根据此前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可以满足全球近20%的能源需求。
记者从4月16日省政府召开的研究进一步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工作会议上获悉,经过十余年深耕,四川已聚集氢能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超100家,形成覆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
“氢”风袭来,万亿级市场规模下,四川如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探“家底”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明显,“水风光”资源禀赋突出
“全产业链布局是四川发展氢能产业的突出优势。”与会人员表示,经过十多年积累,四川已经到了氢能产业厚积薄发之时,抢抓新赛道,加快培育氢能新质生产力,四川有底气、有信心。
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不仅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央企业,培育了众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还吸引落户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初步形成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示范应用于一体的生态体系。
制氢方面,我省氢气主要来源为工业副产氢,年产规模超18万吨,同时,四川有丰富的“水风光”资源,可再生能源制氢(即绿氢)潜力较大。目前,四川已形成以副产氢为主,绿氢加速发展的氢源多元化局面,氢能制备规模居全国第四。
装备方面,四川在制储运加环节均具有较好技术装备基础,先后解决了海水制氢、加氢枪、空压机、高压储氢罐等“卡脖子”问题,“四川造”加氢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应用方面,四川牵头打造了“成渝氢走廊”,不断拓展氢能在分布式能源、飞行器等领域应用;全省已有10个市(州)开展氢车示范,建成西部首条公交示范线、首座加氢站等;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上都有“成都造”氢能源车的身影。
此外,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绿氢科技创新也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已建成氢能领域相关国省重点实验室10个,拥有重点创新团队30个。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中使用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就出自西南交通大学科研团队。
谋未来
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以应用为导向抢占产业制高点
“四川的氢能产业基础雄厚,核心技术底蕴深厚,应用场景及市场空间广阔,具有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与会的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认为,四川“氢”装上阵,未来可期。东方电气集团相关负责人建议,四川应持续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速构建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四川特色氢走廊建设,抢占氢能发展制高点。
会上透露出一个信号——四川将参照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对氢能产业采取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以应用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破解卡点、堵点,推动绿氢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交通被视为氢能应用的“先导领域”,目前我省氢能交通主要应用在城市公交车和货运重卡领域,总体应用规模较小。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挖掘政策空间,加大引导力度,将探索氢能源汽车通行高速公路费用全免,鼓励城市人民政府对氢能源货车城区不限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全域推进氢能源设备更新。
针对氢能使用成本较高、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绿电优势突出,有大量未开发的“水风光”资源,可用于就地发电制备绿氢,下一步,四川将探索开展离网电解水制氢,另外,还将统筹推进加氢站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加氢站参照充电基础设施给予补助。除政府外,企业也积极开展降成本探索,中石化四川石油分公司表示,将与川内化工企业合作副产氢提纯,进一步降低氢的制、运成本。
全产业链是四川氢能产业的突出优势,今后,四川还要将“长板”炼长,加快打造氢能装备集群。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氢能高端装备研制,实施氢能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着力提升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性能水平,加快产业聚链成势。
(资料图由新津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