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岗扩岗、AI助力、做实就业指导……四川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24-05-24 09:42:48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川观新闻记者 刘春华

“求职路漫漫,感谢学校和社会给予我们丰富的求职信息和资源。”距毕业离校已不足两个月,与身边还在求职路上狂奔的同学相比,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毕业生迪拉热·阿地力江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会上,她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岗位。

5月2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强调要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创业,确保绝大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能够落实毕业去向。

今年,四川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四川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下一步又将如何用心用情,抓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

搭建平台挖掘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就业成功率

近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的“职引未来”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动现场。(资料图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供)

5月15日,“职引未来”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动暨西部地区青年人才交流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办。来自省内外的547家企业的2万余个岗位,吸引了2024届及往届高校毕业生14509人次现场求职。

充足的就业岗位,给予了高校毕业生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成都文理学院的大四毕业生杨晓妮足足准备了50份简历在现场海投。和杨晓妮一样的高校毕业生们,手持精心准备的简历,怀揣梦想与希望,频频在心仪的岗位展台前排队驻足,与现场招聘人员进行更加详细的交流。

招聘会,是高校毕业生们获得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今年以来,全省教育、人社、高校等部门紧密协作,高频次密集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为准备进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们,搭起了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据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1场,组织650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近30万个。

“职引未来”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动现场,匹配了一系列就业指导服务。(资料图片,刘春华摄)

四川各地各部门在举行招聘会时,一改过去“大水漫灌”做法,将学生的专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岗位更有针对性,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例如:达州市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招聘会时,分院系、分专业组织开展“教育师范类”“医疗卫生类”“能源化工类”等专场招聘。截至5月19日,该市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1.15万人,已落实就业去向7417人。

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人社部门和高校等积极出川,扩大“朋友圈”。5月,四川、重庆等西部12省(区、市)签订协议,从共建平台共享资源等方面,共同促进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3月,四川15所高校组团赴粤港澳大湾区访企拓岗,仅在广州站的活动就拓展就业岗位6000余个。

如何抓住毕业离校窗口期,做好就业攻坚工作?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胡斌表示,按照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要求,人社部门将配合教育部门,继续密集组织一系列针对性招聘活动,做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持续深化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用好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将优质岗位资源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毕业生。

优化做细服务,AI智慧省时省力助求职

“职引未来”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动现场,学生们在就业指导展位前咨询。(资料图片,刘春华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勉励“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那么,四川又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心态、抓住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实现就业?

“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是重要举措之一。”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人社部门联合教育、团委等部门,为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一对一职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在近日,上述部门还共同发布了四川省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站首批站点并授牌,进一步健全了就业指导联系机制。

优化做细就业服务的同时,AI智慧就业服务举措,被运用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场景中。在近日举行的2024“蓉漂人才日”青年人才大型招聘会智慧求职体验区,求职者可通过智慧终端设备自助进行AI简历诊断和AI面试体验,沉浸式感受虚拟面试互动场景,并生成针对性评估报告。

“我就是通过AI简历服务,优化了简历并成功找到了工作。”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李亚,在求职时不懂怎么做简历,经过学校青年就业驿站的AI简历服务完善简历后,很快与成都一家医院达成了就业协议。

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尽早就业、先就业再择业观念,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岗位。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将继续狠抓就业指导,不断增强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确保绝大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能够落实毕业去向。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落实去向的重点群体毕业生,通过公益岗位、政策性岗位进行兜底帮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