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家中试平台 “试”出合成生物的“量变”与“质变”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2024-07-02 10:41:40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6月28日,在四川省微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中试研发平台的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人员正对发酵液状态进行检测分析。200米开外的中试车间,装着发酵液的瓶瓶罐罐“摇身一变”,成为3层楼高、轰隆作响的生产罐。

中试研发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建好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和西部中试中心”作出决策部署。

日前,首批11家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出炉。四川省微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中试研发平台是其中之一。近3年来,该平台服务企业55家,上市66个中试服务产品,培养孵化四川百川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

研发人员正在工程技术中心检测分析发酵液状态。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中试“试”什么?

解决“放大”产生的“质变”,催生产业化带来的“量变”与“质变”

微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就是以菌种、细胞、酶等作为“制造工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获得医药健康、农业、食品、日化等领域的目标产品,如护肤品、抗生素等。

四川省微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中试研发平台,由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后者是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的全资子公司和成果转化基地。

“在实验室构造的菌株能否产业化,往往是未知数。”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镇江举例,“工业放大”会引起“质变”,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成本下,菌种的稳定性、装置装备适配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川省微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中试研发平台中试车间。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在李镇江看来,合成生物的产业化放大过程环环相扣。一环未扣,产业化落地将成为一纸空谈。因此,不断试错的中试研发尤为重要。

同时,这一领域也有组建省级中试研发平台的天然优势。与其他产业相比,其中试研发装置和设备具有通用性。“好比烹饪用的锅,同一个设备,使用不同的原材料便可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李镇江说。

在该平台中试车间,有的生产罐一人高,有的生产罐有3层楼高。从50升小试设备到50吨产业化设备,再到配套的检测分析设备,在这里可实现微生物菌剂、多聚氨基酸、生物多肽等合成生物学产品的研发改进、检验检测及生产加工。

解决“放大”产生的“质变”,还要催生产业化带来的“量变”与“质变”。李镇江将平台助力中试研发环节的思路,总结为“研发+中试+代加工+产业化”。中试研发服务结束,并不意味着画下句号。过程中,还需结合市场需求,挖掘发现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筛选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

时间接近中午,走进平台的农业大棚,温度陡然升高。这里的蔬菜长势良好,离不开喷洒的新型肥料增效剂聚谷氨酸。2019年,天津科技大学技术团队到此进行相关研发成果的中试熟化,在国内率先实现聚谷氨酸50吨规模生产技术开发,产量高达60g/L,较之前水平提高200%以上。仅半年,便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投资成立四川百川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继续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该项目年产值达5000万元。

中试如何“试”?

着力解决“人”和“钱”,还要打造数字化中试工厂

面对“‘人’和‘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李镇江讲起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的故事。

2008年,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下,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投资5000万元,建起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一成果转化基地。研发生产的曲酸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等领域,为企业挣得“第一桶金”。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100余名副高级及以上人才,为平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此外,中试平台“工程师+运营团队管理”共计50余人,同时外聘10余名四川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家,解决了中试研发中关键的“人”的来源。

2022年,作为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的上级单位,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又对中试研发平台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建设。李镇江说:“正是依托四川产业引导基金‘中试+转化+基金’的支撑,我们才能对项目采取经费、投资、收购、入股等手段,大大提升中试项目转化成功率。”

中试研发处于成果转化早期,尤其需要金融资本投早、投小,给予重点关注支持。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玮举例,他们参与研发的FLASH医疗机器人,目前已开发出功能样机,但还需在中试阶段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医疗器械型检等工作。这个过程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很多资本要么已失去‘耐心’,要么被风险吓到,成果转化有可能就止步于‘最后一公里’。”

李镇江提及,四川已在开展解决企业和中试研发平台后顾之忧的有益尝试。5月31日,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在成都揭牌运营。运营后,将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模式,整合利用高校院所、企业及地方政府中试平台资源,搭建合作机制,安排中试任务,分担中试费用,并积极开展企业孵化培育工作。

“下半年的订单已排满。”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试工程师庹有朋介绍,目前,生物基材料、提取分离、活性特肥等中试生产线正在全力运行,争取有更多成果和产品产出。

“力争通过5年时间,开展中试熟化项目60个以上,落地转化项目10个以上,力争孵化生物合成领域科技型企业4—6家。”李镇江还提出一个设想——打造生物合成数字化中试工厂。

他提到,未来,平台将在人才队伍、装置设备、创新平台、中试转化、基金赋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升级建设,“更加成体系,争取吸引全国更多合成生物项目落地四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