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迎来主汛期,防汛备汛如何“抢先一步”?

2024-07-03 22:19:05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今年汛期,蓄水中的紫坪铺水库。邵明亮 摄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7月1日,四川全面进入主汛期。当天,四川省水旱灾害防御指挥调度中心值班室内,来自水利厅、应急管理厅、自然资源厅的工作人员联合值班值守,抽查山洪及地灾危险区责任人,密切关注降雨趋势。

2022年和2023年汛期,全省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夏旱较重,连续两年各主要江河“汛期无汛”。但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主汛期,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10—4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

面对最新雨水情势,四川将如何应对?各地又有哪些备汛举措?川观新闻记者进行了解。

A

夯实“硬件”

打牢基础,防洪工程建设“抢先一步”

“这下心里踏实多了。”6月28日中午,看着瓦窑沟山洪沟治理工程正有序推进,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东郊村村民魏凤说。

瓦窑沟是旺苍县的一条重点山洪沟,由于地形落差大,每当上游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沿岸农田便要遭殃。“现在修了防洪坝,工程完工后,我们村的农田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看着防洪堤坝不断“长高”,魏凤满是期待。

不仅是东郊村,四川传统山洪灾害危险区达2.5万余处,183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75个承担山洪灾害防治任务。

“今年主汛期,盆地东北部、西北部,以及川西高原、攀西地区,降雨将比往年偏多。上述地区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是防汛减灾的重点,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说。

此外,水库安全度汛历来是四川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有8000多座水库,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然而,这些水库中,老旧病险水库占了“大头”,“年龄”大的已超过70岁,运行年限在50年以上的超过三分之一。

“‘高龄’水库多少有些‘基础病’,比如部分水库功能退化严重,经洪水冲击后,有不同程度损毁。”四川省农村水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已对1146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通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防灾基础进一步夯实。”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有效应对今年汛情,四川正加快江家口等6座水库建设,新开工米市水库等2座防洪水库,新建堤防护岸2675千米。“特别是四川正在实施的568个国债水利项目中,486个是防灾减灾类项目,总投资162亿元,后续将陆续发挥效益。”

B

升级“软件”

突出技防,监测预报“抢先一步”

“气象预报明天有阵雨,注意观察气象云图变化。”6月29日,在雅安市芦山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内,该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股长刘绍斌提醒着值班人员。两名值班人员紧盯电脑,不时查看屏幕上闪动的云层画面和降雨数据。这些实时动态信息,来自几十公里外的芦山县龙门镇一处高山上的雷达设施,这也是四川省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测雨雷达。

四川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测雨雷达。韦维 摄

水利测雨雷达对水情监测预报有何作用?

“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被称作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雨量站网、水文站网则构成第二、三道防线。”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文建设处处长李道彬介绍,过去,四川水利系统主要依靠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信息,由于气象与水文部门对相关信息的要求有区别,加之数据传输存在延时等情况,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相对薄弱。

2023年,四川投入2400万元,在雅安市芦山县、绵阳市北川县等地建成5部测雨雷达。

测雨雷达不仅能增强第一道防线的防御能力,还能弥补第二、三道防线的不足。受降雨局地性或流域上游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四川部分中小河流无法建设雨量站、水文(水位)站,全省613条中小河流仅383条布设水文监测设施,部分区域监测数据存在空白,通过建设水利测雨雷达,水利部门就可掌握第一手降雨信息,监测预报实现“抢先一步”。

“与雨量站、水文(水位)站不同,测雨雷达监测的是空中的云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取降雨强度和分布情况,提前预测降雨趋势。”李道彬介绍,通过水利测雨雷达开展水情监测预报,洪水预警一般可提前1—2小时。这一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防能力,成为四川防汛的一大亮点。今年,四川又落实资金2350万元,拟在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县及凉山州甘洛县等地开展3部测雨雷达组网建设试点。目前,四川还在同步开展21部测雨雷达建设前期工作,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通过测雨雷达组网,基本覆盖省内全部山洪灾害高风险县。

随着第一道防线的逐步补齐补强,四川的第二、三道防线建设也在持续强化。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三道防线相互配合,才可以构建起“天空地”立体监测网,进一步提高水情预报精准度,为全省水旱灾害防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C

科学统筹

深化机制,水工程调度“抢先一步”

“由于谋划早,再加上前期精细化调度,今年水库蓄水情况总体较好。这也反映出我们统筹防汛、抗旱和蓄水保供越来越得心应手。”7月1日上午,望着满满一库清水,紫坪铺水库调度中心副主任王兴平感慨。

紫坪铺水库是都江堰灌区生产、生活最主要的水源,也是距成都用电负荷中心最近的具有调节能力的水电水库,其蓄水量直接关乎成都地区电力保障和供水安全。

去年6月,紫坪铺水库上游来水偏少四成,为历史同期最少。不仅是紫坪铺水库,去年6月中旬,全省20座主要水电水库可用蓄水量达到历史最低值;8月中旬,多座主要水电水库水位更是一度接近死水位(水库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水库消落的最低水位),给当时全省的电力保供带来不小挑战。

“今年以来,特别是入汛后,我们提早谋划,坚持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积极备战迎峰度夏。”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通过系统总结过去蓄水保供经验做法,进一步深化运用“大水调”机制,实行“一县一策”“一库一策”精细调度。

“大水调”机制,即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通过加强多部门合作,协调流域(区域)及各类水工程之间不同调度需求,开展防洪、供水、生态、发电等多目标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经过精细化调度,截至6月底,全省20座主要水电水库可用蓄水量达到93.81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5.65亿立方米;全省147座大中型水利水库蓄水量27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3%。

在做好蓄水保供的同时,四川也在部署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情。“要根据在田作物和人畜饮水需求,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分类实施抗旱措施,坚决守住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两条底线’。”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D

细化责任

健全体系,防御响应“抢先一步”

日前,阿坝州举行2024年自然灾害综合应急实战演练,以磨炼多灾种叠加时的指挥系统调度和实战能力。

不仅是阿坝州,今年入汛以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将预警“叫应”、转移避险、值班值守和应急救援等融入实训,总结经验与不足,完善应急救援机制。

“有关统计显示,今年长江流域可能出现持续性大规模强降雨。”谭小平介绍,从近期长江中下游降雨来看,今年各类极端天气事件较常年来得更早,对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都提出较高要求。

应对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健全防御责任体系是关键。对此,四川从今年开始,实行水利厅、应急管理厅、自然资源厅3部门及2指挥部(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联合值班值守,细化落实“省级重在调度指挥、市级重在督查督导、县级重在下沉一线、乡镇重在末端执行”责任体系。

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今年,四川组织修订《四川省水旱灾害防御预警预报管理办法》,并出台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指导意见(试行)》,指导各地应对山洪灾害。

根据指导意见,四川山洪灾害防御实行“30123”叫应机制,即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受威胁群众转移完毕。同时,按照信息发布、接收回应(未应核查)、预警响应、措施反馈4个步骤,推动“预报、研判、预警、叫应、转移、安置、评估、返回”等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完整闭环。

极端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极容易导致“三断”,即断电、断路、断网,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快速响应及处置灾情?“今年汛期以来,全省各地已全面推行‘3人1屋’临灾处置机制,逐点位落实基层‘指挥官’、避险‘监管员’、安置‘责任人’共12万人,过渡‘安全屋’1.9万个。”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山洪、地灾等灾害发生时,基层一线的反应速度和应对举措十分重要。”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警信息、短临预报必须直达基层责任人,刚性落实避险转移措施,确保预警、响应、行动无缝畅通衔接,做到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