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芹 巴中融媒记者 向东升
司法是化解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高效便捷地化解矛盾纠纷,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随着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入驻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巴中市正式构建起“综治中心+法院”联动解纷治理新格局。
自入驻以来,巴中市各级综治中心以司法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截至目前,共接待群众3350人次,提供诉讼辅导944次,指导调解323起,先行调解案件1333件,调解成功率达46.14%,在纠纷化解和案件执行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实践“双结同解”共破治理难题
“本以为要打‘官司’了,没想到法官的调解效果这么好。”近日,李飞(化名)来到恩阳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准备起诉好友归还2000元欠款,却不想在法官的调解下,不到5分钟时间,对方就通过微信将钱转给了他,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虽然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并非所有矛盾都需对簿公堂。”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淏云说,基层纠纷多涉及家庭、邻里关系,单纯依靠判决易留“后遗症”,而调解能在定纷止争的同时修复社会关系,实现既解“心结”又解“法结”。此案例中,入驻综治中心的法官,通过释法明理,5分钟促成欠款清偿,既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也极大地节省了司法成本。
近日,巴州区一起校园人身损害纠纷的化解,更展现了综治中心超强的资源整合效能。巴州区法院联合区司法局、区教科局及中義调解事务所,将法律咨询、司法确认、执行督促嵌入调解全流程,调解协议当场审查并赋予强制执行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专业力量聚合在群众‘家门口’,才能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巴州区法院审判员赵海燕表示。
新速度简易案件最快仅用5个工作日
在恩阳区综治中心速裁法庭内,简易案件从立案到审结,最快仅用5个工作日。这得益于巴中法院在综治中心设立的速裁机制——对调解不成的简单案件,由派驻法官即时立案、快速审理,实现“简案快办”。巴州区综治中心同步设立速裁法庭,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分层解纷体系,让群众在“一站式”平台享受“调解—确认—审判”全流程服务。
不止于线下提速,巴中法院更创新“互联网+调解”模式,实现纠纷在线申请、远程调解、电子签约、司法确认“云端”办理。4月8日,通江县退休法官工作室调解员杨勇通过线上调解,成功化解王某、刘某多年借款纠纷,让当事人足不出户达成调解协议。数据显示,线上解纷模式已覆盖婚姻家庭、合同纠纷等多领域,平均解纷周期较传统诉讼缩短60%。
新格局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入驻综治中心并非法院“单打独斗”,而是与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各级法院入驻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对接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等治理单元,联动民政、住建、人社、妇联等部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解纷网络。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制定风险预案、开展法律培训等方式,推动矛盾纠纷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稳控有机衔接。
“我们不仅是纠纷的‘终结者’,更是治理的‘参与者’。”罗淏云表示,下一步将依托综治中心资源整合优势,深化“法院+N”多元解纷机制,推动司法服务向网格延伸,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法治宣传等方式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从源头减少矛盾产生。
从“法庭审判”到“源头治理”,从“单一解纷”到“多元共治”,巴中法院入驻综治中心的实践,既是对“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诠释,更探索出一条司法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的新路径。随着解纷力量的持续聚合、解纷机制的不断完善,一幅“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矛盾就地化解”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巴中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