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融媒记者 向东升
宽敞的车位、醒目的标识、低于标准的高度限制杆……在平昌县佛头山景区停车场,新设的无障碍停车位仿佛一道暖光,温暖了残疾人士的日常出行路。
“以前出来一趟,停车是个大难题。现在好了,车位宽、标识清,真的很暖心!”近日,在平昌县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无障碍停车整改成效观摩会上,残疾人志愿者施先生站在政务服务中心新建的无障碍车位前,语气中难掩激动。
当天,平昌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县残联、县文广体旅局等多家单位,召开残疾人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座谈会,并组织实地检验。109个标准化无障碍停车位已悄然落地,像一座座“无碍港湾”,静候每一位需要的人。
时间回溯至今年3月。
“很多停车场根本没有无障碍车位,有的被占用,有的标识不清,我们出行太难了。”“益心为公”志愿者的一条线索,引起平昌县人民检察院的注意。
检察机关迅速出击,立案2件公益诉讼案件,系统梳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12部法律法规,向县政府制发协商函,推动建立“住建牵头、分类监管、属地协同”治理模式,联合排查14处公共停车场,发现7处存在设施缺失、标识错误、未设免费政策等问题。一场以法律监督倒逼责任落实的专项行动悄然展开。
整改没有停留在个案。检察院采取“个案整改+类案治理”双轨模式,推动无障碍停车位建设全面铺开。
在景区,开展“清零行动”。8家国家4A级景区新增、改建52个无障碍车位,设置免费停车公告牌和退费专线12处,实现景区无障碍停车全覆盖。
在城区,推动商超、交通枢纽等4类公共场所新增57个车位,全县无障碍停车位覆盖率从原来的14%大幅提升至92%。
“每个车位宽度不得低于1.6米,标识必须符合2022国标,旁边还需留有轮椅通道。”平昌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继元指着一处新划设的车位介绍。
公益诉讼不是“独角戏”。
“从前期的线索发现,到整改中的监督建议,再到今天的成效体验,我们都参与其中。这不是终点,而是持续监督的开始。”志愿者王芸表示。
今年5月,平昌县人民检察院与平昌县志愿者协会签订协议,建立“益心为公”全链条协作机制。志愿者通过检察云平台参与线索提供、专业咨询、跟踪回访,成为检察监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建立协作机制,关注民生小事,从而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此次规范增设无障碍停车位,正是法治力量与民生温度的深度交融,真正守护残疾人出行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