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进入主汛期,四川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一轮强降雨天气。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全省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240余起,绝大多数都实现了成功避让。
记者梳理了四川7月部分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发现其中有几个共同点——及时发现、及时转移。这是如何实现的?
加密地灾隐患巡查,及时“吹哨”
7月26日凌晨3点,阿坝州汶川县灞州镇阿尔村二组小沟突发泥石流灾害,因为转移及时,避免了17户42人可能的因灾伤亡。
凌晨3点突发泥石流,为何能及时“虎口脱险”?“在收到地灾黄色预警后,我和地灾监测员余志刚持续开展巡查工作。”沟点长陈东英介绍,凌晨2点巡查时,发现沟道水位上涨且带有较重的土腥味。
根据培训所学知识,陈东英判断可能要暴发泥石流。随后,村干部快速通过应急大喇叭、对讲机、微信等喊醒沟内群众、游客、施工人员转移避险。
记者梳理了7月以来,四川多地成功避险案例,发现群测群防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地灾监测员、基层干部很关键,他们处在防灾体系最前端,是灾害的“瞭望员”和“吹哨人”。在预警发出后,他们加大加密巡查力度,一旦发现隐患苗头,立即组织人员撤离。
加强防灾知识培训,宣传灾害基本常识也是关键之一。7月8日,发现后山溪流声变大,且有异响,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居民熊永德结合学习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及时“吹哨”,避免5人因灾伤亡。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是发现隐患的“法宝”。盯紧盯牢已知风险区、隐患点的同时,强化预案点外人员居住区域、有人活动场所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全覆盖,才能及时发现险情征兆,及时组织群众避险转移。
及时转移,严格执行“三避让”
7月2日23时30分左右,甘孜州丹巴县巴底镇邛山沟发生泥石流灾害,26万立方米裹挟着泥沙和巨石的泥石流奔涌而下,造成交通中断和基础设施损毁。幸运的是,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沿河受威胁的194户439名群众,已紧急避险转移到安全地带。
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强,多数发生在夜间,并且约80%都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内。记者梳理多起紧急避险案例,注意到各地“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以及“三个紧急撤离”等刚性要求均落实较好,基层政府和一线监测人员在接到预警信息后,能及时响应,提前转移临坡临崖临沟临水区、泥石流堆积区等重点部位的人员,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安全、不返回”。
一些突发性较强的地灾,从发现隐患到地灾发生时间短暂,这意味着要短时间内迅速撤离所有受威胁群众。比如7月3日清晨,阿坝州理县下孟乡发生泥石流,灾害发生前半小时,44人转移到安全地带。7月4日22时30分,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发生泥石流,在灾害发生前的20分钟,550人紧急转移。
回顾多起避险转移过程,不少是在清晨深夜里敲响每一户正在沉睡的村民的门,难度可想而知。实现成功转移、避免因灾伤亡,离不开监测员、村干部“不漏一人”的高度责任感。
“平时我们会组织培训和演练,灾害点也挂着撤离路线指示牌,提升了大家防灾意识,确保一旦收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迅速果断转移。”理县下孟乡嘉康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忠道出了转移能成功的另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