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文/图
9月15日,四川又迎来新一轮降雨。根据四川气象台预报,直至23日,“雨,雨,雨”仍将是四川多地的天气主旋律。
秋雨绵绵,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川已连续4天发布地灾省级预警,如何做好地灾防范备受关注。
技术人员在山间核查地灾隐患。
秋雨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易诱发地灾
华西秋雨作为持续性降水的典型形式是四川盆地显著的气候特色。相较于夏季暴雨,秋雨的主要特征是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夜间降雨多。
“绵绵秋雨慢慢渗入坡体深处,泡透土壤和岩块,叠加短时强降雨,诱发滑坡等地灾的风险很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宪政介绍。
此轮降雨落区集中在达州、巴中、南充等川东北区域。
“像南充等地发育着表层软塌松散的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张宪政说,“雨水进一步使其‘软化’,表层山体就像坐在‘溜溜板’,易发生浅层滑坡。”
截至目前,四川平均降水量达199.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0%,位列历史同期第5位。
值得注意的是,与典型连绵细雨不同,今年秋雨雨势更强,短时强降水特征突出。9月17日,广元局地最大小时降雨量达167.7毫米。达州市万源市局地,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243毫米。
四川气象台预报,19日到23日盆地北部、中部、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到大暴雨。本周内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大部分地方有小雨到中雨,局部大雨。
提前转移、加强巡查,筑牢防灾底线
9月17日,在此轮降雨集中区南充市仪陇县大寅镇文峰村,记者看到由闲置养老院改建的临时避险场所里,集中安置着附近受地灾威胁的群众。
南充市仪陇县大寅镇文峰村临时避险场所。
“在暴雨预警发布当天,就收到监测员消息,喊搬到这里临时居住。”村民陈丽群说。
“提前转移是防灾关键。”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县、乡政府和村组干部、一线监测人员在接到预警信息后,需严格落实“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3人1屋”、预警响应闭环管理等要求,提前转移群众,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安全、不返回”。
数据显示,9月17日7时至18日7时,全省18个市(州)77个县(市、区)共提前转移避险群众超3.4万人。
趁着雨水停歇,巴中市通江县瓦室镇鹿鸣村上黄家滑坡专职监测员马良忠便忙着雨后巡查。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滞后性,及时开展雨后核查,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灾害体加剧变形迹象,将新增、复活隐患点纳入地灾隐患库,纳入群防群测体系管理,才能第一时间撤离避险,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线。”该负责人介绍。
此轮降雨期长、雨势猛、范围广,记者了解到,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已统筹技术力量,前往此轮降雨重点县域开展技术指导,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