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近日,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等联合发布“2024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其中,通江银耳品牌价值达96.61亿元。
在2024年4月发布的“2023中国食用菌产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通江银耳品牌价值为87.82亿元。这意味着,一年过去,通江银耳“身价”又涨了。
品牌价值增长点在哪里?产业发展后劲如何?近日,记者探访通江,寻找答案。
谋增长
扩规模、强技术、延链条
近日,诺江镇秋锦山村,种植大户余显英忙着将银耳菌种依序接种到耳棒的孔洞中。余显英说,今年自己扩大了种植规模,接种耳棒60多万斤,预计银耳干品产量可达3000多斤。
银耳是通江的一张特产名片。目前,通江银耳已发展重点乡镇20余个、专业村37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75个,建设原生态核心种植基地4000余亩。
耳房里,通过木屑银耳的种植技术,银耳每45天一个生长周期。 谭小龙 摄
种植户进一步扩规模的底气,源于通江县今年引入企业进行订单式收购的生产模式。“对老百姓种植出的符合要求的银耳,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进行订单式采购。”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侯华说,预计今年通江将接种120万袋菌种,段木银耳干品产量可达60万斤,产值有望突破3.6亿元。
产量增加的动力,不光是扩大种植规模,还有改良种植技术。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劲松告诉记者,公司与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发出木屑银耳的种植技术,每袋木屑可以开出3朵银耳,45天一个周期,解决了段木银耳只能收一季的短板。
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些纯白的银耳经过清洗、罐装、高温蒸煮等工序后,被包装成银耳羹、冻干银耳等产品。据介绍,该公司已先后推出了银耳羹、冻干银耳、银耳蜂蜜水等12种产品。
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清洗刚采摘下来的银耳,准备深加工。 谭小龙 摄
产业链不断延伸,也成为通江银耳“身价”增长的动力。围绕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大主攻方向,通江银耳陆续开发出以银耳饮料、银耳酒、银耳面膜、银耳精华、银耳洗衣液、冻干银耳等为主的9大系列30多个产品,初步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
谋后劲
新品种、新营销、新规划
近期,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定平忙着准备新品种试种的事情。
从1997年建所以来,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就在引入优质银耳菌种的基础上,进行本地品种培育试种,目前推广栽培的通江银耳菌种共有6种,新品种研发仍未松懈。
“我们在通江县涪阳镇选出2个银耳新菌株亲本,进行了长达4年的纯化、筛选、提纯、配对品比育成。”罗定平介绍,选育出的“巴山3号”“工银1号”两个银耳新菌株已在去年通过品种认定。
这两个新菌株在保持本地银耳品质的基础上具有产量高、耳片厚、胶质多、易炖化、抗逆性强等特点,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我们将在大小通江河、高中低海拔区开展试点种植,进一步做强通江银耳的种源支撑。”罗定平说。
品种更新,品牌营销也不能落后。不久前,以通江银耳为名的篮球队亮相贵州“村BA”,不仅送上了精彩的篮球赛事,还带去了通江银耳及各类衍生产品,进一步打响通江银耳的品牌知名度。
在贵州“村BA”赛场,通江银耳篮球队不仅上演精彩比赛,还带来银耳产品供观众品鉴。 杜文龙 摄
当前,通江县按照“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的发展路径,明确提出“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到2027年,将建成100个通江银耳(食用菌)适度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争创通江银耳(食用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本土新型经营主体,引进优质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怀舜表示,要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让通江银耳品牌价值继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