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斌 巴中频道 白川东 任星旗
秋日午后,阳光温柔洒落。近日,在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桂花树村,93岁的张善明老人坐在焕然一新的屋檐下,眯眼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暖意。他身后,是一栋刚刚完成改造的安居房:青瓦覆顶、粉墙如新、入户路平坦整洁,屋内还添置了空调——这一切,都源于浙江金华与四川巴中两地深化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推进的“关爱烈属和困难退役军人”帮扶项目。
张善明是革命烈士张作善之子,也是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村支书。虽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铄、谈吐清晰。说起房屋改造,他笑意盈盈:“以前一下雨,屋顶就漏,墙缝里渗水,夜里听着滴答声睡不着觉。”他指着曾经漏雨的屋角,“现在加了雨棚,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言语朴素,却饱含幸福。
同样的温暖,也流淌在巴中市通江县三溪镇金碑村。蒲桂仁、屈养回是蒲斌烈士父母,门前那条曾“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土路,如今已变成平整结实的水泥路。“以前下雨下雪,出门一步一滑,买菜看病都发愁。现在路通了、心也安了,多年心愿终于实现。”这条烈士遗属出行的必经之路硬化后,交通出行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我们坚持‘一户一策’,精准识别、靶向施策。”巴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巴中市关爱烈属协会负责人白煜介绍,该项目聚焦困难退役军人及军烈属家庭,围绕“结构性修缮+功能补缺+环境整治”三方面发力。针对农村高龄烈属,也创新推出城区租房补贴政策,切实解决“住得安心”的问题。
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现存烈士纪念设施1287处,在册烈士1.2万余名,烈属家庭1200余户。2025年摸排数据显示,仍有部分烈属住房存在屋顶渗漏、墙体开裂、无独立卫生间等安全隐患,亟待系统性改善。
立足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机制,金华与巴中创新构建“安居工程+红链赋能+社会同心圆”三步走帮扶模式。自金巴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启动以来,金华市累计投入资金180万元用于巴中市军烈属和困难烈属家庭关爱帮扶项目,其中70万元定向用于住房改造,完成22户危房改造,住房安全隐患消除率达100%。
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不止于“输血”,更重在“造血”。在项目支持下,通过开设“红色工匠”技能专班,烈士程朝宪之子程文涛通过电商培训成功签约华为集团,实现高质量就业;改造后的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设立“党史宣讲岗”,张善明老人主动请缨担任义务讲解员,月增收800元;打造“川陕英烈VR展馆”,2024年吸引研学团队2.1万人次,带动消费120万元;10个服务站同步设立“巴山优品”展销区,打通“红色资源+绿色产业”双通道,让烈属在家门口也能增收致富。
此外,为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力量,金华巴中两地联合发起成立“金巴关爱烈属联盟”,吸纳金华优质企业43家,创新“双线募捐”机制——线上开通公益众筹平台,线下推动“企业认领+项目认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响应”的关爱闭环。
“今年9月底,我们还将启动新一轮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预计惠及50名退役军人及军烈属。”白煜表示,2025年,项目投入专项资金60万元,开设“乡村振兴工匠班”,定向培养技能人才,新增就业岗位100个;搭建“云上烈属馆”,通过数字展陈、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烈属户均增收1.2万元;为全市烈属统一购买“巴惠保”健康险,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帮扶将从“安居保障”向“能力提升”延伸,从“生活改善”向“价值实现”跃升。
从一砖一瓦的修缮,到一岗一业的赋能;从一条路的硬化,到一个家的重生——金华与巴中的深情协作,不仅让革命后代“住有所安”,更让他们“业有所成、心有所依”。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