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11月7日—8日,首届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巴中举行。会议以“科技赋能、产业聚力、提振信心、共商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及规模牧场主等600余人参加,围绕科技赋能、种业振兴、品牌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互动。
如此规模的产业会议落地巴中,源于当地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产业链条。近年来,巴中将巴山肉牛产业确立为全市六大单品的首位产业,明确了“率先坐上全省肉牛产业头把交椅,早日实现西南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目标。
铆足牛劲争做全省肉牛产业的“领头牛”,巴中拿出哪些举措?

位于巴中经开区的郑巴生态养殖场,肉牛正在进食。(受访者供图)
养好牛
科学育种打造种源芯片
11月12日清晨,平昌县雅拉德荣海福特核心育种场里,工作人员走进圈舍,用扫描仪依次扫描母牛的电子耳标。只听“嘀”的一声音,每头肉牛对应的日增重、料肉比等关键数据均显示出来。“要天天给肉牛做健康检查,特别是临产和产后的母牛,这样才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更好的育种方案。”育种场技术员廖章军解释。
通过引进优质纯种海福特母牛进行本土化选育,创新母牛分户饲养、犊牛集中选育的“售母收犊”模式,这里已经打造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海福特牛种源基地。“目前母牛一年繁殖率能达到80%,犊牛断奶成活率超过96%。”巴中雅拉德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门主管魏雪琼说,育种场已经培育出20余头种公牛,品种的生产性能比以前提高了两成。
巴中特有地方肉牛品种——空山牛的育种探索也在持续进行。2024年,空山牛正式入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全国第57个地方黄牛品种;今年,巴中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空山牛本品种选育液相芯片,预计将缩短育种周期10至15年,降低育种成本40%。巴中市副市长余新颜介绍,这将有利于构建巴山肉牛良种繁育体系,稳步提高优质牛源自给率。
优质品种资源正有力促进巴中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巴中还配套建设区域化人工授精站30个,能繁母牛年均增长约20%,肉牛良种化率达90%以上。
用好牛
链条延长推动全链发展
近日,在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石马社区,平昌华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480平方米水培牧草智能大棚里,16个货架依次排开,每个货架6层,每层托盘里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大麦草,工作人员忙着观察牧草生长情况。

位于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石马社区的480平方米水培牧草智能大棚,大麦草正拔节生长。 施皓文 摄
“水培牧草的生长周期是7天,大棚日均产出5吨鲜草,相当于种了300亩地的传统牧草,可供800余头肉牛食用。”该公司负责人郭维玮介绍,水培牧草能量转换率可达90%,蛋白质含量也比青贮饲料高18%左右,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饲草短缺的困境。
谋求全产业链价值突破,在饲草之外,巴中还紧盯基地建设、屠宰加工、市场拓展等重点环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改造提升传统肉牛产业。
目前巴中已成功培育1个省级肉牛现代农业园区,2家肉牛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并建成1家3万头级现代化屠宰企业;同时,建成2个区域大型肉牛交易市场,1条巴山肉牛美食街,布局开设38家“巴山肉牛”直营店、联营店等,探索从“卖活牛”到“卖品牌牛肉”再到“挖掘牛价值”的产业发展路径。
“全产业链”也是本次会议的高频词。巴中市肉牛协会秘书长李梅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从种业、营养、疫病防控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技术体系,推动“巴山肉牛”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