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掘8米米仓山速度的慢与快

2018-08-10 16:31:0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高启龙

  8月9日,巴(中)陕(西)高速米仓山特长隧道全线顺利贯通,隧道建设者们振臂高呼。 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山体岩缝中的有毒气体硫化氢,国内无技术手段可借鉴穿越高山硬岩石区域,岩爆时石头像子弹一样飞遭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8月9日上午,爆破的沉闷响声传至隧道口时,65岁的王北斗鼓起掌来。这位南江县关坝镇石羊村4社村民连连说,“村里头的脆皮李能卖出去了!”

  13.8公里长的隧道,承载了秦巴山区的脱贫致富梦,也凝聚着设计者和修建者的汗水。过去的近55个月,隧道每天以8米的速度向前掘进。但在专家眼中,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快。

  为何每日掘进8米,被认为速度快?施工期间,又有哪些技术创新?□本报记者王成栋史晓露

  施工之困

  硫化氢、岩爆、自然灾害三关待破

  在技术人员眼中,米仓山隧道建设有三关:硫化氢、岩爆、自然灾害。

  前往爆破现场时,记者看见顺着隧道绵延的通风管道,管道直径接近1.3米。“没有它,我们都不敢施工,更别说搞爆破。”巴陕公司工程处副处长李黎龙说,米仓山山体岩隙中除了溢出常见的瓦斯气体,还有硫化氢——易燃、无色、有毒,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

  “这个算得上米仓山的‘特产’。”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隧道与地下工程分院高级工程师、米仓山隧道设计师唐协说,此前建设国内类似工程时很少遇到硫化氢,因此,对于如何处理它,没有技术手段可借鉴。

  岩爆,是米仓山隧道建设中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岩爆多发生在高地应力区域,发生时,临空岩体呈喷射状爆破。

  米仓山隧道穿越高山硬岩石区域,整条隧道内,有超过10公里为岩爆频发区。“岩爆的时候,石头像子弹一样到处飞,大的像脸盆,小的也有指甲盖大。”李黎龙说,在施工期间,隧道内发生岩爆上千次,最严重的是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中旬,其间完全停工。

  米仓山隧道建设中,还遭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隧道右洞西侧,有一条与隧道几乎平行的溢洪沟,宽约20米。”李黎龙介绍,它原本是东西走向,与隧道走向交叉。2015年6月28日,溢洪沟突发洪水泥石流灾害,位于半山腰的隧道洞口、项目部、拌和站全部被冲毁。“已经掘进了近3公里隧道,也全被淹了。”此次灾害后,施工方决定改变溢洪沟走向,“这样一来,溢洪沟对隧道的影响就小多了。”

  “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每天只能掘进8米。但在这样的条件下,速度算是很快的了。”李黎龙说。

  创新之举

  四大创新,首次摸索出硫化氢应对技术规范

  “为了解决建设中的重重困难,施工方和设计方摸索出了4条创新之举。”唐协说。

  首先,施工方和设计方在国内首次摸索出了硫化氢气体的分级防护方法。唐协介绍,为了对付硫化氢,技术人员摸索出一整套“战术”。

  “我们把矿山上的硫化氢监测设备拿到隧道里监测浓度,根据不同的浓度来采取不同措施。”唐协说,主要包括喷洒偏碱性的石灰水以降低硫化氢浓度,并加强通风和工人自身的防护。

  “针对不同浓度,喷洒不同量的石灰水。”巴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同时,用技术手段增加通风强度。在最多的时候,施工单位使用了4条通风管道,用鼓风机增加供氧量,加快岩洞内气体交换速度。

  目前设计单位和施工方正准备整理相关参数和做法,作为今后处理类似情况的范本。

  其次,施工方和设计方在隧道洞内设置了3处交通转化带,首次建立起超长隧道分段管养模式。所谓交通转化带,是指在隧道设置了横跨左洞和右洞的3个“八字形”转换带,“如果隧道要维护,可以用‘八’字转换带的一撇或者一捺分流汽车。”唐协表示。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绝大部分土方、碎石均得以回填或回收利用。巴陕公司测算,施工期间共产生土石方近300万立方米。其中,四川境内的170余万立方米,绝大部分被用于沿途高速公路建设。巴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回收利用土石方,正是公司从容应对砂石价格上涨的秘诀之一。

  在米仓山隧道建设中,还首次实现了将竖井建设方式由此前的双层支护改为单层支护。李黎龙说,竖井是指隧道内的通风井,以前,竖井基坑挖开后要进行两次混凝土粉刷,而在米仓山隧道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合二为一”。“工序减少了,工人们也相对更安全,工程量也比以前减少了将近一半。”唐协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