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大寨镇杨家湾:搬迁群众融入“新圈子”

2020-11-10 18:36: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王海洋

     平昌县大寨镇杨家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来自柏杨村、代家村等7个村(居)66户250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破解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镇集中安置群众社区融入“瓶颈”难题,大寨镇积极探索,破题解题,帮助搬迁群众以“主人翁”的心态幸福生活,真正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转变。

     完善设施配套,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发展圈”

   杨家湾聚居点距离政府驻地500米,距离社区居委会办公地30米,距离学校600米,卫生院700米,距离镇农贸市场200米,交通便利,商贸活跃。聚居点新建了广场,文化墙,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满足了搬迁群众的健身、文化需求。安置点已实现“五通三化”(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讯,绿化、亮化、美化等),实现内联外通,便利了群众生产生活。新建有垃圾池,为群众提供环境卫生服务,完善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养成卫生习惯。增加文化植入,在聚居点外墙周围设置文明墙,引导搬迁群众爱护环境卫生,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传递勤劳奋进新风气。

     提升管理水平,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圈”

     大寨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杨家湾搬迁群众归口大寨社区管理,从搬迁群众内部选拔热心管理员2名,负责收集群众意见,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做好聚居点的“发言人”“和事佬”,促进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水平提升。长远考虑搬迁群众生活刚需,社区干部协调闲置土地分配给贫困户耕种,降低了搬迁群众生活成本,慰藉了群众对土地的特殊情怀,增强群众对“新家”的融入认同感;部分群众将富余的蔬菜拿到集市售卖,增加收入。大寨社区居委会定期组织安置点群众召开群众大会,提高群众知情权、参与度;制定聚居点公约,推进搬迁群众自治管理。

     强化政策保障,搬迁群众融入社区“舒适圈”

     关注老弱病残搬迁安置对象,优先选择安置在较低楼层,其余人员公开公平抽签入住。积极为残疾人、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重病重残搬迁群众申报低保,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困难人群在社区生活有保障。为就业困难家庭解决公益性岗位6人6户,促进就近稳定就业;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花椒产业园务工就业,优先兑现务工工资;加强外出民工搬迁群众维权服务,争取法律援助要回劳动报酬。

     延伸服务深度,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安全圈”

     大寨社区居委会实行24小时和节假日值班制,接待搬迁群众,处理邻里纠纷等。高效率协调整治了房顶漏水,下水道堵塞等问题,获得搬迁群众广泛好评。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残疾人、低保对象、留守儿童,收集群众需求、意见、建议,并组织社工开展关爱服务与心理疏导,促进群众相互了解,拉近邻里距离。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为群众测量血压血糖,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就在群众身边,更有温度。

     培训实用技能,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工作圈”

     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辖区政府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学习新技能,近年来开展烹饪技术培训、花椒技术培训数10次,90余人次参加了烹饪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00余人次参加了花椒技能培训,80余人次参加了应急救护培训,积极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种实用技能。按需举办农民夜校,学习养殖技术,开展安全教育、生活技能、医疗保健知识培训,为搬迁群众搭建学习提升的大平台。

     拓宽交际范围,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朋友圈”

     经社区干部走访发现,大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社区居委会将老年人协会搬到安置点附近,邀请退休教师、热心群众教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招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夜色降临,杨家湾广场热闹起来了,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老年协会的老师们带着搬迁群众跳起广场舞,欢歌笑语,你来我往,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已经有了自己的新朋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