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大巴山落地开花

2023-07-21 12:04: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殷鹏

颜元滔 巴中频道 任星旗 白川东

走进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巴山美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具有川东北风格的乡村民宿错落有致。“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游客徜徉其间,仿佛遇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从一个普通村落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双城村惊艳蝶变的背后是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大巴山区的生动实践。

守着著名画家罗中立油画《父亲》原型人物诞生地的这块文化牌子,双城村一直有改造的想法。但是缺少资金,也缺乏具体路径,工作不好开展。令村党支部书记周银平和双城村民感到幸运的是,2022年平昌县决定将双城村列为浙川东西部产业协作项目,以三产融合示范片为核心,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大巴山区实际,平昌县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坚持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改善基础设施,深挖“父亲”文化,打造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的巴山美村。

三产融合,建起了产业园区。浙川东西部协扶资金注入“源头活水”,支持双城村发展蚕桑、民宿、文旅等产业,激发内生动力。双城村抓住机遇,与驷马城投公司合资组建双城旅游开发公司,合作运营“巴山美村”民宿酒店。开园运营9个月,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54万余元。同时,项目带动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全村流转土地800余亩,发展优质蚕桑产业园600亩、优质蔬菜基地200亩,148户群众户均增收3243元/年。可以说,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公司+集体经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开展订单养殖和民宿酒店运营等方式,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农户实现“租金、股金、薪金”三重收入。

文化挖掘,建起了“田园景区”。坚持将文化传承作为着力点,塑造乡村之魂。引进华侨城团队,依托罗中立油画《父亲》文化名片,用艺术唤醒乡土,将《父亲》原型邓开选老屋改造成罗中立美术馆,馆内收集了很多父亲主题文艺作品,再现60年代大巴山人憨厚朴实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双城“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已成为四川美术学院“乡村振兴实习创作基地”。坚持“生态化+艺术化+民俗化”理念,在罗中立先生曾居住、写生、创作的邓家大院周边打造乡村记忆馆、乡土技艺农创馆、乡愁艺宿,建设乡村文化体验区。以闲置的春风小学为阵地,打造乡村会客厅。今年5月5日,“父亲原乡·醉美平昌”传承父亲精神座谈会在平昌举行,来自全国近30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父亲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建议将农历八月初八设立为“中国·平昌父亲文化节”。

共建共享,建起了“新型社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村庄规划建设中,保留青瓦泥墙原汁原味的生态本底、乡村生活和传统风貌。实施“无痕式”规划、原生态开发,实现乡村建设、产业延链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坚持供水、改厕、污水处理同步推进。全村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双城村百姓用上了与县城同质的自来水;改造农村户厕350余个,建成单户式污水处理设施152处、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2处,配套建设污水管网1700余米,修复疏浚河道3.5公里。引进浙江永康“龙山经验”、义乌何斯路“功德银行”,设置数字化的村民“功德账户”,定期记录村民义举和善行。完善积分兑换机制,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环境整治、道德文明评选活动。结合支部+村民“说事会”制度,助力双城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引导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打造乡村版 “未来社区”。

两年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这把“金钥匙”帮助双城村跨过了“成长的烦恼”,破解了发展难题,焕发了蓬勃生机。如今的双城村,是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被四川省推荐为全国美丽宜居乡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