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思维探索乡村发展路径,巴中小山村“长出”产业链

2024-05-01 11:51:31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4月,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嫩绿的豇豆、辣椒、萝卜小苗被一茬茬栽种到大田中,再过两三个月,这里将成为一片蔬菜的海洋。

“就这块地,去年地里都是碗口大的树,今年完全不一样的。”正在田里干活的马仕坤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蔬菜越种越多,曾经的撂荒地开始慢慢恢复成农田的模样。他告诉记者,在代耕队务工,一天能挣80元,去年他干了40天多天,就挣了3000多元。

昆山村蔬菜种植区

据介绍,预计到今年底昆山村累计将盘活撂荒地200亩,并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打造,目前已开垦完成150亩。短短一年的时间,一个小山村的土地是如何盘活的?近日,记者来到昆山村进行探访。

小山村“长出”大企业,带出一条产业链

昆山村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藏在大巴山的丘陵沟壑间,和许多山区村一样,因为“土地不好种”,曾经撂荒情况很普遍。

“过去大家种地积极性不高,因为种出来也不好卖。”昆山村村主任苟军介绍,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精准帮扶,昆山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交通不再是村里发展的障碍,但市场仍然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大门槛。

森牛家公司

“既然不好卖,我们就想办法自己创造需求。”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政府办、经济和信息化厅对昆山村开展定点帮扶。经济和信息化厅派驻昆山村的第一书记龚玉斌介绍,在帮扶中,结合部门优势,帮助培育了村里唯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四川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牛家”),这家以泡菜加工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为村里带来了每年2000吨的蔬菜需求量,并且仍然不断增加。

森牛家公司,工人在制作泡菜

2021年,返乡创业的昆山村青年马青松创办了森牛家公司,他曾经在成都等地工作近10年,在公司建设之初,他就制定了现代化、科技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我们希望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工艺,同时又能做到产品稳定性和口感,想要达到这个效果,中间有非常多的技术问题需要克服。”马青松说,通过经济和信息化厅牵线,他先后来到省内眉山等地的泡菜厂学习考验,还和泡菜研究院、部分高校取得联系,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如今,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5%左右,开展了泡菜规模化加工系统化技术研究。公司成立以来,发展稳步上升,去年产值突破3200万元,增长50%,带动周边7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增收近400万元。

森牛家产生的蔬菜需求,让同为昆山村人的马进看到了商机,在浙江做家装生意的他决定返乡创业,2023年在村里组建了代耕队,把村民组织起来,用专业化、标准化的种植技术,开展土地承包代耕服务。如今,这个代耕队正在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不仅承接本村蔬菜耕作、种植业务,还在全乡镇范围内承接120亩中药枳壳管护和100亩玉米耕作、种植业务,足迹甚至延伸到巴中市恩阳区。

集体经济壮大、市场主体涌现,小山村开始拥抱数字化

从一家企业出发,一条产业链在昆山村蔓延。

今年4月,昆山村成立了巴中市兴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耕农业公司”),整合现有的集体资产、资源,通过承接种植、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劳务等业务,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村里已利用经济和信息化厅协调捐赠的田园管理机、耕地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资产,入股了代耕队,每年参与固定分红。

兴耕农业公司是村集体全资的平台公司,以村里撂荒地复耕项目为例,兴耕农业公司承接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种板块“分包”给代耕队,由专业的队伍做专业的事。“这样一来,既保障了村集体的收益,也能让社会服务组织找到生存空间,进一步激活村里的市场主体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苟军说。

昆山村数字乡村建设

今年,四川提出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对昆山村来说,围绕森牛家公司的智能化改造工作正在开展,在打包环节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森牛家公司还将在洗菜、切菜等生产环节全面拥抱智能化。

把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全面植入乡村,不仅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还要在村庄治理上有突破。龚玉斌介绍,昆山村存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高,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努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快推进种养殖数字化、智能化及生产管理一体化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养殖、智慧养殖,推进大气环境监测、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数字化进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