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 刘月蓉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近日,在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现代农业园区,正上演着一场“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蝶变,让粪污变肥料,农田变粮仓。
作为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构花坪村通过创新实施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将畜禽粪污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资源,不仅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农产品价值,实现了粮油生产提质增效,成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中的“生态样板”。
看现场: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6月30日,在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四台沼液运输车正将发酵后的粪污通过高压喷枪均匀喷洒到万亩良田里。
“这些沼液来自巴山牧业的青峪猪养殖场。”技术员周柳介绍,过去,这都是令人头疼的污染源,如今却成了滋养土地的“营养液”。说话间,周柳手持土壤监测仪测试数据,显示有机质含量提升21%,磷活性显著增强。自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以来,通江县创新实施“畜禽养殖主体+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种植户粪肥使用主体”三方链式合作运行模式,让粪肥的收集、处理、转运、施用实现无缝衔接。
同时,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还能按照每方0.5元、0.3元分别向养殖场和受益种植主体收取服务费实现三方受益。
据估算,项目实施以来,园区累计还田粪肥40.9万吨,覆盖农田34.2万亩(次),化肥亩均用量减少2.84kg(折纯),每亩节本增收39.28元,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较实施前提升0.31个等级,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作物平均增产5.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86%。
听心声:作物增产农户增收
“种养循环让土地再次‘活’过来了!”构花坪村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蒲建军捧起一把疏松的土壤,黝黑的脸上漾开笑容。他的青花椒园曾是低产田,施用沼液和有机肥后,干椒产量从每亩90公斤跃升至120公斤,化肥成本降低40%。“花椒香气更浓郁,客商抢着订,老百姓吃得也放心!”。
“我们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建立粪肥还田监测评价机制,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施肥对土壤肥力提升和作物产量增加更显著。”通江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张建军介绍,施用有机肥后,玉米的粗淀粉、籽粒容重明显提高,水稻、油菜的籽粒磷含量也有一定提升。
“有的赚!”在园区务工的脱贫户赵大娘算了笔账——土地流转租金每亩500元,施肥季每天能挣80元工钱。更让她欣喜的是,环境也有了变化,“以前养猪场臭气熏天,现在粪水变肥水,连沟渠都清澈了。”
据了解,为推动粮食稳产增收,园区还立足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需肥规律,开展替代减肥梯度试验和测土配方施肥,逐步形成了“四种”施肥技术模式,实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统一。
延链条: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养殖粪污曾是卡在喉咙里的刺。”巴山牧业负责人张育贤站在沼液池旁感慨。作为全县最大生猪养殖企业,年出栏数万头的规模背后,每天产生数百吨粪污,环保压力巨大。
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启动后,该公司引入生物菌剂处理技术,将粪污转化为无害化有机肥,由专用沼液车直供粮油园区。如今,废沼液成了种植户争抢的“农家宝”,仅肥料替代一项,每年为合作农户节省成本超过百万元。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新型经营主体四川顺和通公司,翻开该公司的产量记录本,清晰地显示着2024年水稻增产6万斤,增收超过10万元。“沼液富含氮磷钾,油菜籽磷含量也提升了8%。”该公司总经理郑跃翔表示,园区还将以青峪猪为IP,打造预制菜加工、农耕体验园,推动“通江大米”申报“中国好粮油”品牌。
据统计,目前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粪污运输车10余辆,粪肥转运半径覆盖30公里,完成粪肥还田40万余亩、沼液还田37万余方、固体粪肥还田4万余吨。
如今,养殖场的“生态包袱”变为滋养万物的“绿色财富”,种养循环模式不仅破解了面源污染难题,更让农田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绿,为盆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