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 巴中频道 谭裕骑
在川陕革命老区腹心地带的四川巴中通江县,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正碰撞出乡村振兴的新火花。通江银耳、富硒茶叶、山地梅花鸡等特色产业,在稳定电力的赋能下,从深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老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国网巴中供电公司以“电力先行”的担当,为这片红色土地的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现在采耳不用愁烘干,电力足得很!”6月28日,陈河镇银耳种植基地里,国网巴中供电公司员工何晓斌一边检查线路,一边帮农户采摘银耳。作为通江银耳核心产区的陈家坝村,曾因传统木屑烘焙方式受限——人工强度大、污染重、火候难控,一度让银耳品质“卡脖子”。种植户龙方荣回忆,2014年他不得不自筹资金买发电机应急。转机始于2023年的电网升级,国网巴中供电公司遵循“产业发展到哪里,电力就保障到哪里”,为陈家坝村新建10千伏线路0.754公里、改造低压线路30余公里,新增4台变压器。如今,标准化电烘房让银耳从播种到深加工全程可控,龙方荣的家庭农场今年10万斤椴木耳棒预计增收10多万元。数据显示,通江银耳产业规模已达120万袋,预计年产280吨、产值2.8亿元,更衍生出面膜、银耳酒等深加工产品,真正让“山间白木耳”变成 “致富金耳朵”。
“炒茶旺季再也不怕跳闸了!”6月27日,通江雪鸿堂茶业车间内,供电所台区经理李洪卫正指导负责人李燕生检查用电设备。作为 “四川名茶之乡”,通江茶产业曾因用电负荷攀升面临瓶颈。为此,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组建“采茶保供服务队”,不仅巡视线路、改造设备,还在春茶季组织党员服务队帮茶农抢收。2023年3月,该公司为雪鸿堂茶业升级电力设施,从架线立杆到安装变压器全程“提速”。如今,制茶流水线的杀青、烘焙等工序依托稳定电力实现标准化生产,茶叶品质和销量双提升。“供电跟得上,今年春茶销量同比涨了30%!”李燕生坦言,电力保障让通江茶叶香飘更远,也让茶农收入节节高。
山林覆盖率超65%的洪口镇松溪乡,是山地梅花鸡的天然养殖场。2021年,返乡青年李洪熙流转2000亩山林搞规模化养殖,却担心电力不足。“没想到供电公司主动上门,从勘查、架线到装表接电,一周就搞定了!”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为养殖基地免费安装计量设备、架设专线,让饲料机、粉碎机24小时运转无忧。如今,通江山地梅花鸡不仅占领本地市场,更远销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电力让这只“深山鸡”成为老区又一张“金名片”。
从银耳基地的电烘房到茶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再到养殖场的智能设备,电力如同一条纽带,串起通江特色产业的升级密码。国网巴中供电公司以“主动、超前、上门”的服务,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迸发生机——2024年,通江三大特色产业预计带动超万余农户增收,乡村振兴之路在“电动力”下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