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观察 谭裕骑 马帼才
一串灯线经村民组装变身为灯饰产品,一批待业群众经培训转型为“企业员工”“乡村名厨”……南江县的富民幸福工坊,正编织出一个个“共富密码”。
作为今年南江探索实施的惠民利企工程,富民幸福工坊通过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至集镇、支持农村建设小型加工基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为打赢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攻坚战注入动力。目前,首批6个工坊已正式运行。
供需对接解难题
“过去想打零工,可地方远赶不上接孩子,现在上班看娃两不误。”集州街道观井社区居民何海燕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集州街道“不夜城灯饰富民幸福工坊”
南江县经信局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波介绍,近年来引进的工业企业订单多、用工紧,而县域内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低保户、监测户等群体就业难。为此,当地精准对接,建成电子信息组装、食品加工等类型的工坊,由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和生产管理。
“社区工坊让部分生产任务落地,效率提高了,用工成本也降低了。”南江不夜城灯饰富民幸福工坊负责人方兵的话,印证了工坊的双赢效应。
内外联动拓路径
南江不仅盘活本地企业,更借招商小分队牵线,与县外企业合作实现“企业派单、工坊接单”。长赤镇的四川恒翔雨具富民幸福工坊就是典型,承接浙江订单,村民可集中加工,也能领任务回家做。
长赤恒翔雨具富民幸福工坊的工人们正在制作雨伞
针对农村企业产业链覆盖不足的问题,南江将农产品就地加工作为突破口。公山镇石光村的“公山有品富民幸福工坊”里,机器忙着加工新收的土豆,二十多位村民在晒场上翻晒土豆片。“村民种啥养啥,我们就加工啥。”负责人杜忠说,这里既方便村民卖农产品,又能让他们务工挣钱。“每小时15元,在家就能挣钱。”村民王晓梅笑开了花。
配套服务暖人心
“40度高温天,工坊有空调,还有‘童伴妈妈’看孩子,环境太好了。”沙河镇外在美富民幸福工坊的杨英赞不绝口。
集州街道”袁方食品富民幸福工坊“的居民们正在对鸡爪去骨
南江县将配套作为硬指标,优先利用闲置资产作为生产用房,配套休息室、就餐区、阅览室等。整合东西部协作、宜宾对口帮扶等资金投入建设,严格遵循“六有”标准——有经营主体、有特色产业、有规范车间、有稳定群体、有完善配套、有制度机制。
南江县经信局局长何其泷表示,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将建成200家以上富民幸福工坊,带动2万人以上就业。下一步,当地将立足“9圈15链”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工坊建设,让其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载体,推动“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中共南江县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