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勇 谢尚尧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8月24日,在巴中市南江县长赤翡翠米核心种植基地,千亩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我家今年订单种植的15亩水稻,收入3万多肯定没问题。”看着眼前的稻田,南江县长赤镇建华村脱贫户唐友生面露喜色。
翡翠米加工车间
在南江,因“翡翠米”而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脱贫户达1500余户。通过“公司+农户+基地+专合社+脱贫户”的模式,让一粒粒饱满的稻米变成了脱贫户、监测户手中的“金米粒”。
“我们通过订单式水稻的模式,向农户售卖翡翠米的种子,种成收割后不仅回收稻米,还会将种子的钱返还。并针对已收购的稻米,按照每公斤0.2元进行‘二次返利’。”长赤翡翠米业公司负责人王虎介绍,在种植期间,还会免费向农户提供每亩15只鸭苗、10—15斤鱼苗,通过鸭稻、鱼稻共生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提升翡翠米的品质。
据了解,长赤翡翠米业公司与基地2万名农户签订长期协议,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农技指导、鱼苗鸭苗及农投品供应,统一种植标准和收购加工流程,“入股分红+种植收益”模式给予返利的“三免两统一补”来实现联农带农。
“每年免费提供优质稻种5.5吨,免费发放鸭苗10万只、鱼苗7.5万斤,农户在稻田养殖鸭、鱼,每亩综合增收达4000元。”王虎告诉记者,从2018年至今,参与资金入股153户脱贫户每年户均分红收入达700元,累计分红金额达74.9万元。
南江翡翠米种植基地
针对脱贫户、监测户的不同需求,还定制了“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对缺技术的,开展“田间课堂”培训,全年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对有劳动能力的,优先安排在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务工。“以前在外打零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厂里搞搬运,一个月能拿3750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曾是监测户的天池镇永安村村民李汉成说,收入稳定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扶贫资产不是‘一次性投入’,得靠制度让它活起来、转起来。”南江县副县长向斌告诉记者,南江率先在全国探索帮扶(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机制,采取清、确、明、定、分“五字诀”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出台《南江县加强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细则》,有效助推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在监管上,运用“数字赋能”手段,将扶贫资产变动、收益分配、农户增收等数据接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县乡两级可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
同时,南江县按照“园区+龙头企业+专合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园区务工、土地流转、托管经营、订单收购、盈余返利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将村集体和农户嵌入产业链。据统计,园区吸纳农户就近务工1.2万人次,户均增收4000元,3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4.5万元。
如今,翡翠米业已从扶贫资产“受益者”成长为“带动者”,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农户每年种植优质水稻超10万亩,联农带农2万农户,平均每亩增收超600元,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达1.1亿,线上销售增长40%,带动226个村的5523户脱贫户、监测户户均增收3000元,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