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违规占用16年的款项,终于悉数回到信访群众手中;排污管网如期竣工投用,多方投诉的社区居民再也不用忍受污水横流的困扰;102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夜色中泛着柔和的光芒,勾勒出村庄温馨而清晰的轮廓……
在巴中市巴州区凤溪镇,如果你问有哪些急难愁盼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时,居民们总能掰起指头细数一个又一个可喜的变化。而谈到这些变化的起源,他们总会说,“大家都知道,有诉求就去青龙街141号”。群众口中的“青龙街141号”紧邻镇党委,挂着一块醒目的门牌——“凤溪镇群众诉求快处中心”。巴中市纪委监委做实基层信访举报、化解群众合理诉求的故事,也得从这里说起。

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纪检监察干部在群众诉求快处中心打捞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冉聪贵/摄)
从“声边”到“身边”,“党委+纪委”开门合力护民生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一度时期,有的基层群众不熟悉部门职能,多方跑路反复投诉,有的责任单位“九龙治水”各管一段互相推诿,有的党员干部坐等上访多主动下访少,重复访越级访屡屡发生。
“群众诉求快处中心的设立,好比点亮了一盏灯,帮群众照亮了信访的路。”凤溪镇纪委书记吴刚这样比喻道,“我们打开大门,群众就找得准路、进得了门,每一次信访举报都能被重视、被接收、被办理。”
让基层信访在基层化解是一项系统工程,群众投诉有门只是第一步,群众诉求快处中心还得与群众“双向奔赴”,面对面询问诉求、心贴心征求建议,同时抓住点对点推动化解这个关键。
“群众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作风问题,甚至是腐败问题。”这是巴州区委决定由纪检监察干部入驻群众诉求快处中心的原因,也是通江县采取乡镇党委、纪委“双主体”接访的考量。
通江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屈颖谈到,比如该县某村民反映村自来水管道损坏、停水近一年的问题,镇党委和纪委“双主体”接访后,镇纪委负责查清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贾某长期消极应对群众诉求,在农村安全饮水管护工作中不作为的责任作风问题;镇党委则同步启动自来水管道维修工程,建立安全饮水长效管护机制,组织人员对全村饮用水源地、供水管网进行定期排查,保障水源安全和运行稳定。
乡镇党委和纪委责任联动,是“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工作的生动写照。2024年至今,巴中市各乡镇纪检组织累计收集群众信访问题2.6万余条,推动解决2.4万余个。随着一个又一个合理诉求不断得到有效办理,群众对基层纪检组织的知悉度、信任度正在攀升。
把“心上事”当“上心事”,“钉”责任纠治作风问题
走进巴中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人员正在起草最新一期《抽查通报》,该通报显示了对每个县(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满意率、不满意或未解决件等数据,并附上了详细的问题清单。去年起,巴中市纪委监委建立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每月抽查回访机制,主要围绕县(区)上报的群众急难愁盼台账,随机选取150位左右反映人进行电话回访,目的是掌握诉求化解的真实情况,并以通报的形式督促基层及时纠治信访办理过程中的责任问题、作风问题。
“此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在办信办访中存在落实‘属地管理’和‘首接首办’责任不到位情况,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上心,只要上级不过问,自己就不过手;有的对疑难信访有畏难心理,不汇报、不会商,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巴中市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蒋状表示,这些责任问题、作风问题,可能导致群众产生“基层不解决问题”的错误认识,降低基层信访工作对群众的吸附力,造成“向上访、向大闹”的不良后果。
鉴于此,该市纪委监委聚焦信访事项办理的各流程环节,出台全过程监督推动群众急难愁盼办理十条措施,通过联合督导督办、定期会商调度、严肃责任追究、曝光典型案例等实招硬招,推动信访事项办理主责单位和职能监管部门履责尽责。如,“联合督导督办”措施要求各县(区)纪委监委每年从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未化解的诉求中,筛选10%左右的信访件开展联合督办;“曝光典型案例”措施要求每年至少见人见事公开曝光2件案例以上,并视情作为“阳光问廉”反面素材,推动党员干部汲取教训、担当作为。今年以来,因群众工作不到位、解决急难愁盼不力等问题,巴中市问责处理党员干部8人。
变“信访”为“信任”,“微观+宏观”综合评估工作质效
开展现场反馈满意度测评,是巴中市纪委监委提升信访举报办理质效的一种创新举措。但也有基层干部坦言,有的诉求属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全部满足,但个别反映人“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即使多次解释沟通,也未能获得认可。
为了综合权衡信访办理的过程与结果,充分把握群众主观态度和事件客观形势,巴中市纪委监委探索将信访的办理过程、干部的作风表现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
针对疑难信访举报件建立“三评估一测评”机制,通过现场暗访、电话回访、反馈问访三种贯穿全程的评估方式,动态客观掌握信访办理过程,并在最终测评环节,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司法工作者、村民代表等主体参与打分,客观评价信访办理质效。
除了从微观上对每起个案进行闭环评价,该市纪委监委还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各乡镇(街道)信访举报发展态势实行“红黄绿”可视化监测管理。
“结合日常信访、重复举报等情况,将信访矛盾突出的地方标为红色,初信初访较多的标为黄色,无信访举报的标为绿色,从而形成全市信访举报‘热力图’,便于分类施策。”蒋状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信访举报“热力图”补充道,“亟需‘降温’的红色区域,我们督促县(区)纪委监委对应成立‘流动信访室’集中攻坚,通过驻点督办、集中解剖等,推动办理责任、监管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
截至目前,巴中市先后组建“流动信访室”23个,化解信访问题1250个,信访矛盾突出乡镇(街道)数同比下降8%。
针对重复举报、信访突出的村(社区),巴中市还探索推行“有事大家议”村级治理机制,发动群众积极共商村(社区)事务,以“问题大家找、诉求大家办、成效大家评”的方式,研究解决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公平公正,增强对基层纪检组织的信任。如,2024年以来,巴州区通过“有事大家议”,推动30个矛盾村(社区)的32名长期信访举报人息诉息访,实现了系统施治、精准治理。